勵志故事名人故事

孔繁森的英雄事蹟

本文已影響 1.56W人 

導語:“冰山愈冷情愈熱,耿耿忠心照雪山。”正如孔繁森在一首詩中所寫,他把自己一顆火熱的心獻給了西藏高原,獻給了黨的事業。以下是本站的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孔繁森的英雄事蹟,一起來看看吧。

孔繁森的英雄事蹟

雪域高原、齊魯青山,中華民族的廣袤大地上,一個嘹亮的名字傳遍各地,這個名字就是孔繁森。

生前兩度赴藏,用將近十年的光陰,孔繁森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西藏的建設發展中,書寫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奉獻詩篇。斯人已逝,但他的英名卻永遠留在國人心中。

孔子後人,心酬壯志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山東聊城堂邑。山東是孔夫子的故鄉,孔繁森不僅是與孔子同姓那麼簡單,他還是孔子的第74代孫,骨子中流淌着如孔聖人一般無二的,爲國爲民的赤誠血液。

孔繁森自小就受到了聖人思想的教育,在文化的薰陶下,一顆爲民貢獻的種子在他的胸中深深根植,並隨着年歲漸長逐漸發芽。

17歲那年,孔繁森懷揣着熾熱的心參軍了,在軍隊中,他團結戰友,積極向上,連續幾年都被評爲"五好戰士",這不僅是部隊對他的肯定,更是他對自我付出的自證。

1966年9月,表現優良的孔繁森成功加入了我黨,並在3年後從部隊復員,成爲了一名工人。如果是軍人,那就守衛祖國的每一寸領土;如果是工人,那就成爲一顆光榮的螺絲釘。

孔繁森在每一個崗位都盡力發光發熱,組織感念他的奉獻,將他提拔成了國家幹部,給了他更大的發揮平臺,孔繁森也一直在等待着這樣的機會。

1979年,國家決定抽調一批幹部去往西藏,爲落後的西藏注入新的血液。彼時西藏較之內陸,不僅環境、氣候惡劣,還十分貧窮落後,反觀內陸發展一片欣欣向榮,幹部們大多都不願意離開,去西藏過苦日子。

孔繁森時任宣傳部長,母親年逾古稀,妻子也體弱多病,家中還有三個年幼的孩子,這個小家庭是離不開頂樑柱一般的孔繁森的。

但獲知這一消息後,他卻義無反顧地主動報名赴藏。在臨行前,他寫下魯迅先生曾作的懷念翟秋白先生的一副輓聯:

"是七尺男兒生能捨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家"以表明自己的信念,誰曾想,竟一語成讖,這句誓言竟預兆了他一生的結局。

兩度進藏,心懷民衆

孔繁森到藏後,擔任崗巴縣任縣委副書記兼縣檢察院檢察長一職。爲了帶領羣衆脫貧致富,孔繁森先是將風靡內陸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帶到了西藏。

作爲改革的先鋒,他帶領着羣衆們一起打場、收割、淋雨收莊稼、天晴曬穀物……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孔繁森與羣衆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孔繁森將一股改革的新風帶到了西藏,羣衆們也感激這位無時無刻都在付出的幹部。山路崎嶇泥濘,甚至沒有一條完整的道路,平時往來稍遠,就只能騎馬通行。

在一次下鄉的路上,他騎馬時不慎從馬背上摔落下來,當即昏迷不醒,醫院遠在30裏之外的城區,崗巴的羣衆們爲了救他,擡着昏迷的孔繁森走完了這段漫長的路程。

搶救過來的孔繁森對着藏族同胞們產生了更加特殊的感情,對於他而言,是藏族的百姓們給了他第二條命。

1981年,孔繁森從崗巴調回了聊城,臨走那天,無數藏族人民前來含淚送行。在聊城時,孔繁森還時不時念叨着藏民們,如果還有機會,他還願意再一次踏上那片土地,再一次與當地人民一起奮鬥。

這個契機很快又來了,孔繁森僅僅陪伴家人7年,1988年,他又一次主動參選了進藏幹部,二次進藏,當時他已經是聊城行署副專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已經是一份足以保證家人衣食無憂的鐵飯碗,但孔繁森心中有更高的追求。

青山埋忠骨,熱血灑高原

再一次回到西藏時,孔繁森沒有走進崗巴,他有了更廣闊的舞臺——拉薩。在拉薩時,孔繁森任副市長一職,主要負責衛生、文教和民政工作。

一個縣城的居民們普遍患有大骨病,爲了弄清病因,孔繁森不辭辛苦,爬上了5000米左右的山頂採集水源。

同時,考慮到偏遠地區的醫療問題,他自掏腰包,準備了上百元的藥品,爲貧苦的百姓送去了生活的救命藥。

孔繁森不僅關心百姓,還十分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他走遍全市大大小小的學校,在一次又一次的奔走中,拉薩的兒童入學率從45%上升到了80%。

關心兒童,關愛老人,將一顆心完完全全投入在爲人民的奉獻中去,自從來到拉薩,孔繁森沒有一天是閒着的,但凡問起孔繁森,他總是在四處奔波的路途上,連女兒的婚禮,他都錯過了。

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在一次地震後,孔繁森還收養了三個孤兒。工作的同時,還要兼顧對孩子的照顧,孔繁森卻默默承受着這份辛苦。

他雖然是副市長,但工資幾乎都被他用來資助貧民了,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拮据,爲了補貼家用,孔繁森甚至多次獻血,只爲得到補貼……

赴藏期滿後,他沒有回到聊城,而是調轉車頭,前往了更加貧困的阿里。阿里被稱作"世界屋脊的屋脊",其艱苦的自然條件讓人望而卻步。

孔繁森卻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遍山川,探索阿里的經濟發展之路,就在一切都蒸蒸日上、逐漸好轉之時,意外發生了。

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去了孔繁森的生命,這位全心全意爲人民奉獻的好乾部,倒在了50歲那年,援藏的腳步驟然停下了。

後人整理他的遺物時,只有簡單的兩件遺物,一個是8元6角的遺產,一個是對阿里發展的建議,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提起孔繁森時,人們總是眼含熱淚,時至今日,他的事蹟仍流傳在華夏大地,他的精神也成爲了一代又一代黨員的學習標杆,如今的海晏河清,是對孔繁森最好的讚歌。

孔繁森被追授爲“模範共產黨員”“優秀領導幹部”稱號。2009年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榮獲“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等稱號。

山東聊城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廣場上,有一條名爲“生命標尺”的銅板路,銅板路盡頭是一座紅色雕塑,名爲“人字豐碑”,寓意爲“紅色豐碑、大寫的人”。

孔繁森,1944年出生於聊城五里墩村。在黨的培養教育下,他參軍、入黨,後來轉業到地方工作。1979年,國家要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欣然赴藏,任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進藏,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到任僅4個月,就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在他任職期間,拉薩市的教育事業有了長足進步,辦學條件明顯改善,適齡兒童入學率明顯提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爲阿里地委書記。爲了尋找阿里的發展優勢,他跑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與藏族羣衆結下了深厚友誼。

冰山愈冷情愈熱,耿耿忠心照雪山。孔繁森把自己一顆火熱的心獻給了雪域高原。他用胸口爲聾啞老人暖腳,用自己不高的收入養育孤兒……他說,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帶隊趕赴新疆塔城考察邊貿工作。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

人們在料理孔繁森的後事時,看到兩件遺物:8元6角錢,以及他去世前寫的關於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遺產,體現出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一副輓聯道出了藏族羣衆對他的懷念:“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兩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1995年,孔繁森被追授爲“模範共產黨員”“優秀領導幹部”稱號。2009年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榮獲“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等稱號。

2018年,當孔繁森的名字響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大會上時,他昔日同事、朋友禁不住熱淚盈眶。“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他,這讓堅守在高原的我們備受鼓舞!”這是他昔日同事李玉建說的一段話,卻也是所有堅守在西藏高原的所有幹部心裏最想說的一段話。

孔繁森就像是一盞燈,照亮了後來人的路。而對於雪域高原的人民來說,孔繁森代表了更多的意義。

那一年,孔繁森第一次到西藏工作,用三年時間,就和藏族同胞結下了深厚友誼,自此和這個地方再也分不開。

1979年,已是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響應國家號召,奔赴西藏。此時的西藏遠沒有內地發展快,地處高原,條件艱苦不少。

再加上孔繁森妻子體弱多病、母親年逾古稀,家中三個孩子沒人照顧,許多人都建議他不去。但懷着一腔熱血的他,還是決定奔赴西藏。

當踏上這片土地,入眼之處除了藍天白雲之外,還有那生活艱難的百姓民衆,這讓他下定決定,要爲這片土地做點事。

考慮到孔繁森年輕能幹,在徵求了他的意見後,當地黨委將其派往海拔更高、條件更艱苦的崗巴縣任縣委副書記。

此時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開過,全國都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爲了將這個制度更好的推行下去,他親自到鄉試點,和鄉親們一起收割、打場、幹農活,修水利,和當地羣衆結下了深厚友誼。

也就是在此期間,他騎馬下鄉,不慎從馬背上摔了下來,昏迷不醒。恰好路過的藏民發現,擡着他徒步三十多公里,將其送到醫院搶救。

這次經歷,讓孔繁森暗下決心,一定要用實際行動報答藏族人民。

在崗巴工作的三年時間裏,他跑遍全縣,沒有放過任何的犄角旮旯。正是這種負責任的態度和行動,孔繁森和當地百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等到他三年任期滿了之後,當地百姓依依不捨,爲其送別。

看着前來送行的羣衆,孔繁森除了滿滿的不捨外,還有深深的責任感。這三年來,他越是深入瞭解這片土地,就越清楚這片土地需要更多人來支援、幫助,這樣才能建設一個更好的未來。

這次他奉調回山東,是沒機會繼續留在這裏繼續工作了。但他依舊飽含深情地說:“我這條命,是藏族百姓撿回來的,如果有機會,我願意再度踏上這片土地,去工作,去奮鬥。”

回到山東之後,孔繁森見到了日夜思念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兩位老人。尤其是父親去世之後,他就更加清楚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會越來越少。所以他總是抽空,帶着老母親出去散心。

只要他在,爲母親端屎端尿的事情總是他搶着做。即便是母親吃剩下的飯,他也會端過去一口一口吃完。

1988年,孔繁森等到了去西藏的機會,這年山東再次選調幹部前往西藏。

可到了報名時,他卻猶豫了。此時母親已經87歲,這一去恐怕將會沒多少機會再陪在老人身邊。

然而一想到西藏正是需要人建設的時候,他的內心便感到一陣糾結。思慮再三之後,他還是填了報名表。

爲了不讓母親擔心,直到出發前,他才告訴老母親。臨分別時,他還是不忍心說真話,一邊爲母親梳頭,一邊思考着說:“娘,兒又要遠行了。是開會,要去很遠,很久,翻很多山、跨很多河。”

清醒的老母親,不免捨不得,說:“能不能不去呀?”

孔繁森鼻頭一酸,緩了緩說:“是公家的事,不去不行。”

一聽是公家的事,老母親改了口,說:“公家的事耽誤不得,你趕快去。路上多帶些衣服,乾糧,不要喝涼水。”

老母親知道兒子身體一直不好,臨別還不忘囑託。這讓孔繁森實在不知道說些什麼,因爲他清楚這次一別,母子倆的時間越來越少。

父母在,不遠遊!可爲了國家,他不得不捨棄小家,成全大家。想到這,孔繁森抱着老母親痛哭起來。哽咽着說:“娘,您多保重!”

孔繁森走了,帶着母親的囑託踏上了進藏之路。

到拉薩後,他被任命爲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民政工作。與第一次援藏相比,這次他的責任更大、肩負的任務更多,尤其文教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民國時期,中國文盲率在80%。所以毛主席將“從80%的人口中掃除文盲”,定爲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

然而西藏地處高原,再加上當地百姓生活條件不好,諸多基礎設施並不完善,許多孩子甚至連初中都沒讀完,就被迫輟學。

孔繁森爲了改變現狀,到任四個月就跑遍了拉薩大大小小學校,深入基層去了解學生、家長、老師最真實的訴求,力求將義務教育事業發揮到極致。正是他不辭辛勞,當地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了80%。

老有所養、幼有所學,孩子入學問題解決的同時,他也沒忘記孤寡老人的安置問題。爲了讓老人們感受更多的溫暖,孔繁森親自到養老院、敬老院,和老人們說說話、談談心,併爲他們帶來政府最誠摯的關心和溫暖。

和這些老人交談,不免讓他想起老母親。常年在外的他,自覺虧欠母親、妻子、孩子太多,所以在除夕之夜時,他獨自一人面向東方跪倒在地,只爲給親人祈福。當通訊員將他拉進屋子後,才發現他的淚滴早已凝結成冰。

除了自身十分孝順之外,他還經常給別人說:“不要和不孝順父母的人打交道”。正是這種孝心,讓他對老人孩子有着天然的關心。

一次,他和工作人員到了村裏一處牧民家,家裏住着一位年近80歲的孤寡老人,這次他就是專程來看老人。當握着老人枯瘦的手時,孔繁森不禁一陣心酸:“波啦,地委派我來看望您老人家。”

躺在牀上的老人,一聽說是地委來看她,緊緊地拽住孔繁森的雙手,放聲哭了起來。原來這些天老人生病,又沒人來看她,以至於她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如今就只能躺在牀上等死。

孔繁森連忙拉住老人家的雙手,說:“老人家,我來晚了,讓您受苦了!”

而這並非個例,他在另一家也發現了同樣情況的老人。向來溫和的孔繁森,罕見地對身旁人發了火:“你們還像共產黨的幹部嗎?”

他接着說:“我們共產黨人常說自己是人民的兒子,可哪有人民的兒子吃得好、睡得香,卻不管人民?”

這番發言,讓在場人震耳發聵。當即孔繁森給當地幹部下了三個命令:首先找醫生給老人看病,其次給老人安置新的牀墊、毛氈,最後還要妥善安排好老人的生活問題。

雖說他已經給當地幹部下了命令,但孔繁森依舊不放心。他經常託人給老人帶去各種生活物資,甚至自己掏錢給老人買藥,有時間他還會親自去看望老人。

1992年,孔繁森第二次工作任期期滿,這一次他沒被調回山東,而是被任命爲阿里地委書記。按照孔繁森的性格,自然一口答應,同意去阿里。因爲他清楚,這是組織信任他。

阿里地區作爲“世界屋脊的屋脊”,面積很大,人口極少。常年零度以下的天氣,伴隨着多達140天以上的大風,讓許多人選擇離開這裏。

走在阿里,往往很久都看不到一個人,因爲這裏實在太偏、條件太差。而組織之所以將其派到這裏,就是看重他的能力、責任心,覺得他能改變阿里,所以他留了下來!

到了阿里之後,見慣了西藏貧窮的他,依舊不由得心中一痛。阿里的條件實在過於艱苦,一次寒冬時節,孔繁森下鄉看見路邊一個帳篷,裏面住着一個單身母親和四個孩子。寒冬臘月,這帳篷就成了他們唯一的依靠。

孔繁森將全身上下所有的錢——共80元,連帶身上的大衣都給了他們,走出帳篷後,對身邊的人說:“如果老百姓繼續這樣生活下去,我們上對不起天,下對不起地,中間對不起老百姓!”

爲了摸清阿里的實際情況,他深入阿里各個地區調查,跑遍了兩個山東大的阿里。到任後的兩年裏,孔繁森不是在走訪的路上,就是在準備走訪。

因阿里地廣人稀,常年不見人煙,他們餓了就吃風乾的肉,渴了就喝山上的雪水,一路艱辛,孔繁森依舊能苦中作樂,甚至不忘打趣隨行人員:“這上等的雪水,等我們開發出來,讓外國人花美元來買!”

兩年不到的時間,孔繁森跑遍了全地區多數鄉村。有了大致瞭解之後,孔繁森對工作人員說:“阿里的貧窮是我們的恥辱,帶領羣衆致富是我們的天職。”

此時的他,已然決定紮根阿里,將阿里拖出“貧困的泥潭”。

當他家人得知這個決定後,俱都陷入了沉默。但本着支持的原則,孔繁森的妻子決定去西藏看望丈夫。

回來的時候,看病花光了路費的妻子問孔繁森要錢,結果他東拼西湊才勉強湊了500元,最後還是妻子找熟人借了些。

好不容易回到濟南,妻子去學校看望還在讀大學的小女兒。女兒見面後對妻子說:“學校要交學雜費,我給爸爸說,他讓我跟你要。”

可妻子哪來的多餘的錢?回來的路費都是問別人借的,如今從濟南迴家都沒多餘的路費,又去哪裏找錢給女兒交學費?

這些年的辛酸,讓妻子當着孩子的面哭了起來。任誰都沒想到,一箇中高級幹部,生活居然如此清貧。那孔繁森的工資呢?

他的工資盡數都被用來資助當地百姓,以及收留的三個孤兒身上。

在藏工作,孔繁森幾乎就沒有給家裏寄過錢,工資多數用在了補貼困難藏族羣衆身上。在來阿里前一年,拉薩發生了地震。

他在震災中,認識了三個孤兒,這三個孩子的父母在地震中被奪走了生命,獨留下了他們。

三個孩子無依無靠,孔繁森動了惻隱之心,將孩子接到了家裏,擔負起養育責任。向來上山下鄉就會拿錢救濟困難藏族羣衆的他,如今還要養育三個孩子,生活更加困難。往往發了工資半個月,家裏就沒啥錢了。

他可以吃苦,但孩子不能,爲了讓孩子們跟上營養,孔繁森偷偷到醫院獻血。此時已經四十多歲的他,身體本來就不好,護士以“年齡大,不宜鮮血”,婉拒了他。

孔繁森沒辦法,開口說:“家裏孩子多,負擔重,急需要用錢,請幫個忙!”

拉薩副市長,爲了“營養費900元”,求着醫院護士,前後三次鮮血900毫升。而得到的錢,也盡數用在了孩子身上。

而他自己,連內衣都打了好幾個補丁,從來不捨得買新的。所以當妻子開口要錢的時候,他纔會東拼西借。

但一家人都不怪孔繁森,他們知道孔繁森的理想。

在他的努力下,阿里漸漸發生改變。魚骨粉加工廠、水泥廠等相繼建立,朗久地熱電站改造工程順利完工發電。阿里一點點在變好。

而他的家庭也因爲自身影響,自己的三個孩子也學有所成,奔赴不同的崗位。

許是這些年父親的影響,三個孩子盡數選擇了從政。大女兒孔靜和父親一般,進入了政法部門工作。

這些年父親雖不在身邊,但其精神始終影響着她,父親常說的:“一個共產黨員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讓她受益匪淺,尤其是父親的言傳身教,更讓她明悟愛人者,人恆愛之!

所以在工作中,她與父親一般,生活淳樸,從未謀私。在工作崗位兢兢業業這些年,也積攢了一定的口碑,成爲了別人口中的爲民辦好事、辦實事的好乾部。

虎父無犬子,孔繁森的唯一兒子也不遑多讓。當初孔繁森在山東過得好好的,愣是去西藏援建。

如今他兒子學業有成,也學着他,不坐辦公室,也到了最基層,從最初幹起,一步步往上走,只爲給老百姓多做點實事。

瞧着子女們越來越有出息,孔繁森很欣慰,也很愧疚。這些年在西藏工作,沒給家裏寄過多少錢,也沒多少時間陪着他們,是虧欠了他們不少。但瞧着阿里的現狀,他不得不暫時放下兒女情長,爲阿里尋求一條致富道路。

興許不少人覺得孔繁森狠心,因爲他當初離開山東,奔赴西藏時,老母臥病在牀、妻子體弱多病,這一走,獨留下妻子照顧老母、三個孩子,甚至於其進藏之後也沒給家裏寄過多少錢,這讓妻子精神和物質都不堪重負。

可他真的狠心嗎?在《流金歲月》這檔節目中,孔繁森小女兒孔玲說:“爸爸常說對不起奶奶,對不起奶奶,對不起我們。可他最對不起的——是他自己。”

這是一位從小父親陪着時間極少、見不到父親幾面的孩子,長大後對父親最深刻的理解。這些年孔繁森常說對不起別人,也爲別人做了不少事,唯獨忘記了自己。

從17歲參軍入伍,到兩次進藏,他獲得了不少榮譽,卻也吃了不少苦,但他從來沒說過這些。

收養了三個孤兒後,孔繁森越來越“忙”。白日裏忙着工作,晚上回家還要教孩子們讀書寫字。夜裏和孩子擠在一張牀上睡覺,常常半夜就得醒,因爲年幼的孩子半夜裏常常尿牀,他就得起來換牀單、洗牀單。

除了照顧孩子們生活,他考慮到地震給他們帶來的創傷,常常捨棄自己的休息時間,帶着他們出去玩,買各種各樣的東西。

一個被稱爲“時代先鋒”的“焦裕祿式幹部”,可不止做這些事。除了照顧三個孩子外,他還是一名“醫生”。每逢上山下鄉,孔繁森都會揹着一個醫療箱,裏面裝着些常用藥。工作之餘,就給當地農牧民聽診、把脈、打針。

久而久之,藏族地區都知道這裏有個會看病的“本布啦”。

除了這些,孔繁森還留下了太多事蹟。

一次,一位70多歲的藏族老人突發肺病,濃痰堵住了咽喉,生命垂危。在沒有更多醫療器械的情況下,他就用聽診器的膠管一點點將老人的痰吸了出來,救了老人的命。

還有一次,孔繁森到敬老院看望老人。走進敬老院後,他得知一位老人之前燙傷了,當檢查了老人傷口後,才發現已經潰爛發炎。他打開隨身的醫療箱,給老人消毒、塗藥,最後用紗布紮好。

爲了讓老人好過些,他特地將自己的風衣脫下來給了老人,還將身上僅剩的30元錢給了老人。這讓老人感動得直喊“活菩薩、活菩薩”。

除了這些感人的事蹟外,他在阿里的工作也有了飛速的發展。在他的努力下,阿里經濟發生了飛速的發展。

可他並不滿足當下,孔繁森希望全西藏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爲了將阿里地區的經濟帶上一個新臺階,他將目光投向了邊貿、旅遊方面。爲了驗證方案的可行性,他親自帶隊前往新疆塔城考察。

就在他壯志躊躇時,意外發生了!

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因車禍,孔繁森以身殉職,年僅五十歲。

初聞這個消息,不少人並不相信。常言說“好人長命”,一個爲民的好乾部,怎麼可能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一生?

可事實就是這樣,孔繁森犧牲了。就在他犧牲的頭晚上,他還奮筆疾書,寫下了《阿里亟待解決的十二個問題》。

當清點孔繁森的遺物時,衆人對孔繁森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爲他的遺物不多,除了幾個紙箱子外,就剩下八元六角,和幾張寫滿了西藏建設問題的草稿紙。

現場的人們拿着這僅有的一點遺物,都忍不住背過身去,偷偷地抹着眼淚。誰能想到,一個地委書記,竟然過的這樣的貧窮!

作爲新中國的中高級幹部,他留下的遺物就只有這些。但真的就只有這些?恐怕遠遠不止,因爲他留下了無窮無盡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僅表現於他的周圍,更展現於整個中國。

孔繁森犧牲時,小女兒孔玲正在讀大學。這些年父親不常在身邊,但兩個人聯繫從未斷過,對孔玲的教導也沒停過。

即便孔繁森陪伴在她身邊的時間少,但精神的傳承卻從未斷過。爲此她特別理解父親,因此纔會說出“他最對不起的,是他自己”這句話。

因爲他將所有的愛,都奉獻給了別人。

他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但凡他應該愛、可以愛的一切,都會用盡全力去愛。爲了這超越一切的愛,他無私奉獻、乃至於付出生命。

而這種超越時間、歷久彌新的精神,也在影響着每一位中國人,甚至於整個世界。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若是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高尚品格支撐,是不可能傲然與世界之林。那這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又是如何組成的?

說到底還是由無數優秀兒女前仆後繼,用自己的行動和思想塑造形成的,而孔繁森就是其中一份子。

在人民和母親都需要他的時候,他忍痛選擇了人民;在家裏條件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他依舊將不多的工資用在了藏族同胞身上。

所以他和諸多民族英雄一般,不僅獲得了相同信仰、相同組織的尊重,也贏得了其他民族的尊敬。甚至有不少外國人聽說孔繁森的故事後,捐贈了不少東西。

如今二十七年過去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不管這個世界如何變,孔繁森的精神並不會成爲歷史。

相反,他的精神早已轉化爲整個國家的集體記憶,成爲了華夏民族的驕傲。隨着時間推移,這將會成爲我們戰勝一切的內在動力!

“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在西藏十年,傾盡所有,他就是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原地委書記、政協主席孔繁森。

雖已離去20餘年,但他獻身的雪域高原沒有忘記他,他留下的那句話——“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已成爲黨員幹部永恆的精神財富!

兩次進藏,把黨和人民的需要作爲唯一選擇

“是七尺男兒生能捨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1979年,時任中共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響應國家號召赴藏工作,前往海拔4700多米的崗巴縣擔任縣委副書記。

在崗巴3年,他幾乎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和羣衆一起收割、打場、挖泥塘,與當地羣衆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光陰似箭。1988年,山東省再次選派進藏幹部,組織上決定讓他帶隊第二次赴藏工作。

“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安排。”其實,孔繁森心裏很清楚,家裏確有不少困難: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個尚未成年的孩子需要照看;動過幾次手術的妻子體弱多病。

臨走前,他跪在母親面前,流着眼淚深深磕了個頭:“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您要多保重!”

第二次進藏,孔繁森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任職期間,他跑遍了全市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辦、村辦小學,爲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殫精竭慮,成功將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

一路向西,在雪域高原留下8萬多公里足跡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此時,應該東進返鄉的他卻接受了一項更艱鉅的任務,一路向西,奔赴自然條件更惡劣的地區,挑起阿里地委書記的重擔。

在阿里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從南方的邊境口岸到藏北大草原,從班公湖到喜馬拉雅山谷地,全地區106個鄉,他跑了98個,行程8萬多公里。

在孔繁森等地委、行署一班人的帶領下,阿里的經濟有了較快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比1993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1.1億,比上年增長6.87%。一幅全面振興的宏偉藍圖,正在雪域高原上鋪展開來:

2000千瓦的朗久地熱電廠重新發電,高原的夜晚不再漆黑;

年產值上億的山羊絨梳絨廠和魚骨粉加工廠、硼礦脫水廠等拔地而起,機器轟鳴聲打破了千年沉寂;

普蘭、什布奇口岸開通,至邊境強拉山口公路竣工,阿里向世界敞開了大門……

三個藏族孤兒,900毫升鮮血 他奉獻的是比血還濃的熾熱情感

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地震。時任拉薩副市長的孔繁森立即趕赴災區,並承擔起撫養三個孤兒的責任。

生活拮据的他,爲了不讓孩子們受委屈,先後三次來到西藏軍區總醫院獻血900毫升。

“家裏孩子多,負擔重,急需要錢。請幫個忙吧!”

殷紅的鮮血,從孔繁森的體內緩緩流進針管,這是從一位日夜操勞的領導幹部的血管裏流出來的血!

孔繁森是清貧的,同時也是富有的,他擁有世間最美好的心靈和最高尚的精神境界。

雪山含悲,江河嗚咽 他將高大的身軀融入祖國疆域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的途中,在一場車禍中不幸殉職,時年50歲。

人們在料理後事時看到兩件遺物:他身上僅有的8元6角錢和去世前4天寫的關於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

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遺產,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

在阿里,在拉薩,在聊城……成千上萬的人呼喚着同一個名字―——孔繁森。

“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一幅幅低垂的輓聯,傾吐着人們的無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如今,進出阿里的公路寬闊平整,機場雄偉壯觀;當地羣衆住上了寬敞房屋,電器已成爲居家標配;阿里人民正和全國人民一起,堅定地向小康社會邁進……孔繁森生前憧憬的圖景,變成了現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