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名言讀書名言

餘華《第七天》1000字讀後感精選三篇

本文已影響 2.76W人 

餘華《第七天》1000字讀後感精選三篇

餘華《第七天》1000字讀後感精選三篇

導語:餘華用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穿梭於生和死這兩個極致的世界,批判審視着現實,給讀者最殘酷和最溫暖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本站小編今天就爲大家分享三篇《第七天》讀後感,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餘華《第七天》1000字讀後感精選三篇

讀後感一

如果問我現代中國寫小說的,我喜歡誰。在我18歲的時候,我會說我喜歡樑曉聲,那時候我渴望長大,渴望瞭解那些我不曾經歷的歲月。如今,我想起兩個人的名字。擰巴的劉震雲能讓人笑,平和的餘華能讓人哭。不到兩日,無需通宵落夜,用閒時看完了購於網絡的餘華新作《第七天》。

按我平日閱讀的速度,13萬字的文字一天就能讀完。也許是出於好吃的糕點要放一放不捨得一口吃完的心態,我讀得比較慢。儘管讀得比較慢,兩天也讀完了。是的,對於識字的任何人而言,這都是一部讀得進去的小說。甚至對於有點文字功底的人而言,會誇言說,這樣的小說我也可以寫得出來。他的自信可能來源於小說所涉及到的人物故事,你幾乎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一一對應的素材。比如孤兒千里尋親,比如女朋友賣淫男朋友負責交易,等等不一而足。體現小說家藝術技巧的可能就是,用“七天”的敘述結構,用死者的視角,描述了一個活着的世界。也許,你可以偷取作家的靈感,複製出比《第七天》更爲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但你無法複製出餘華一貫而有的描述灰色現實天生具有的審慎情懷,只是這一次,異於先前的作品,也許是基於主角爲死去的人的敘述需要,語言頗爲冷靜、情感相對剋制。餘華在一次文字採訪中說,這是他最接近於現實的一次寫作,以後再有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了。我很慶幸,作家找到了這樣一種方式,去嵌入現實,讓我們讀到了這樣的作品。在閱讀劉震雲描寫的那個我不瞭解的農村生活時,我會發出是這樣麼的質疑,而對於《第七天》而言,我會自信的說,是哦,這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生活。你可以認爲,小說應該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但我想說,也許餘華有這樣的野心,這部小說是留給後世的人閱讀的。在那個時候,包括棄嬰行爲、冤假錯案、嫖娼賣淫、社會等級深嚴等小說涉及到的類似見聞,都會讓當事人背上沉重的道德枷鎖,他們可以通過小說了解前世現實,讓人明白時間流過的痕跡。

誠如,談到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加勒比海沿岸一個家族七代人密集生活的場景。《第七天》會讓我想起,也許,在我們未來故去而前往的地方,有鮮花、有溫情,儘管它的名字叫死無葬身之地。作者將死後沒有墓地、沒有親人關懷的死者歸去地,命名爲死無葬身之地。不得不說,是故意曲解了中國人一句罵人的話的字面意思,極具反諷意味。而事實是,難道它不是在以這樣的方式寫實現今麼?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則親身經歷。70歲的老母去探望他病重中的教友。寥寥幾語,病榻上已經不會說話的朋友已經眼角滲淚。醫生宣佈最後通牒,在醫院靠注液多則7日,回家多則一日。據說,在第三人見證下清醒地分配了她幾百萬的財產之後,她的兒女們當日就將她接出醫院,可她硬是不吃不喝熬過三日才身故。聽後我不禁唏噓,讓老年人優雅的老去,難道不是兒女的一種責任麼?她會在那個死無葬身之地得到屬於她的溫情麼?似乎從這一點而言,好的小說能讓人離死亡更近。

昨晚睡前,在一本散文集裏讀到這樣的文字。我摘錄如下:在一個家裏,兒子守着父親老去,就像父親看着兒子長大。這個過程中兒子慢慢懂得老是怎麼回事。父親在前面瞠路。父親離開後,兒子會知道自己四十歲時該做什麼,五十歲、六十歲時要考慮什麼。到了七八十歲,該放下什麼,去着手操勞什麼。也許,這是作爲中年人的我,看完《第七天》後,留下的用別人的話描述的一個註腳。僅做結尾。一千餘字,比起小說凝練的文字,讀後感已顯囉嗦

《第七天》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死後的七日見聞:講述了現實的真實與荒誕;講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按照死後七天的見聞來串聯整個故事的確是一種罕見的寫作手法,故事主人公叫“楊飛”,因在餐館吃飯時遭遇煤氣爆炸引起火災,而不幸身亡。在楊飛的見聞中,作者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意料不到的那邊的世界。

這部作品囊括了當今社會的大大小小的現實狀況,廣泛涉及官僚腐化、官民對立、貧富分化、道德淪喪、價值觀混亂、暴力執法、食品安全、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城市鼠族等各階層各方面的問題,通過簡潔明瞭的敘述手法讓社會讀者都能感知社會的冷暖。此外,餘華老師對衆多社會雜聞進行了改寫,這種改寫是經過慎重思考的,沉澱着來自作者的思想感悟以及人文關懷。《第七天》幾乎零距離地逼近社會現實,正如餘華老師在接受《京華時報》記者採訪時所答:“將我們生活中看似荒誕其實真實的故事集中寫出來”,“讓一位剛剛死去的人進入到另一個世界,讓現實世界像倒影一樣出現。”餘華老師試圖同時塑造死者世界與現實世界,並通過死者來描寫現實世界。“在《第七天》裏,用一個死者世界的角度來描寫現實世界,這是我的敘述距離。《第七天》是我距離現實最近的一次寫作,以後可能不會有這麼近了,因爲我覺得不會再找到這樣既近又遠的方式。”這是他給自己及作品的評價。

小說當中出現了與楊飛關係甚密的兩個人物,一是父親楊金彪,一是前妻李青。他們都是在死後的世界裏相遇的,前妻李青爲死去的楊飛整容,他們再次相見,再次一同出沒在出租屋裏。父親楊金彪因爲怕重病拖累兒子,便獨自一人遠行,再次相見,父親已然死去,在殯儀館做着接待死者的工作。

在死後的七天,楊飛不斷遇到一些人。“心中的母親”李月珍以及被淹死的二十七個死嬰,因男朋友騙了自己而自殺的“鼠妹”劉梅,還有賣腎給劉梅買墓地安葬的伍超......不同的人因爲不同的原因來到這個死後的世界。小說的荒誕之處在於作者並不按常理塑造一個亦真亦假的“世外桃源”,而是一反常態打造了一個涼颼颼的裹夾着現實的冰冷世界。死後的官員還是會講排場、好面子,即使火化時也要安排在貴賓的位置;死後的人們失去了皮肉,只架着一副骨頭,以空洞洞的眼睛、嘴巴以及乾柴般的手腳和同樣的骨頭打招呼、交流。我驚訝於餘華老師如此大膽的想象力,在他的筆觸之下,彷彿能讓死了的人再次復活。

在看到“鼠妹”自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起幾個月前網上沸沸揚揚的女學生跳樓案。記不清那個女生爲何輕生?但是當時羣衆的助波推瀾作用是不可忘卻的,羣衆們抱着“看熱鬧”的心理以旁觀,有人開了直播、有人高呼催促女生快去死......圍觀者的漠然成了殺死女生的利器[]。小說是2013年發行的,卻在故事中如出一轍地描寫了“鼠妹”和自殺女孩一樣的遭遇。

“鼠妹”在QQ空間發表日誌表明自己想自殺的想法的時候,網友非但沒有勸阻安慰,而是勸她改變自殺方式,讓自己死得舒服一些。另外的網友以“看客”的姿態不斷給她建議,關於如何去死。讀到這一篇的時候,我的心是涼的,我認識的世界本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啊!可不可否認的是,作者筆下的社會就是我們今天的社會,讓人心寒。

好在小說中還尚存溫情,年僅二十一歲的鐵軌工作者楊金彪撿到了剛生下來的嬰兒楊飛,就拋棄了一切,犧牲了自己的幸福,把楊飛撫養成人;同樣善良的李月珍夫婦幫助楊金彪撫養楊飛,陪着他長大。來自農村的劉梅和伍超相濡以沫,相伴相隨,即使生活困苦到住地下室,兩人也不離不棄,這也是寒冷社會現實下僅存的些微溫暖,來自愛人的溫暖就是不分離。

每次讀完餘華老師的作品,我的心情都是沉重的,也是要自己拙略的筆觸抒發個人感懷的。我是個失敗的學習者,即使在寫關於作品的讀後感之時,我還是做不到餘華老師所說的“內心之死”。或許,真正的“內心之死”還需要我再不斷磨礪當中養成。

故事始終是故事,是教會人成長的文化載體,我走入了餘華老師的故事,又走了出來。現在夜已深了,黑暗冰冷的現實刺痛着我,但終歸我還是能等到天明的。現在是凌晨零時,離天明還有七個小時......

讀後感二

餘華的《第七天》是一部催人淚下,引人深思的長篇小說。從人過世以後的角度講述了生命的幸福與苦難,揭示了社會的殘酷和世間悲劇,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與貪婪。在這樣的世界裏,親情和友情是我們生活裏唯一存在的依靠。餘華以第一人稱敘述了故事的主人公,楊飛在死後的七天裏每天都遇到不同和他一樣在生活底層的人們,時時刻刻有人遭遇不同的事故導致死亡,來到了死無葬身之地。這裏聚集着沒錢買墓地的亡靈們,他們都存留着遺憾和生前的後悔,不過終究可以在這裏獲得他們所渴望的安寧,並與之前死去的家人、朋友們相匯直到在世的家人有錢幫助買墓地。

我對這本書的感觸特別深,被愛感動的同時也爲世間的不平等和殘酷而感到惱怒。第一天,楊飛從轟然倒塌的廢墟中爬起,帶上預約號前往了殯儀館。殯儀館裏竟然還分成了普通區、貴賓區和VIP區。 餘華展示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有錢人都趾高氣揚的走向進口焚屍庫,擁有着價值連城的墓地,且能確保自己的遺體完好無損。然而普通人靜靜的等侯着,走向國產的焚庫爐。楊飛就是這樣的普通人,並沒有墓地,不知去何方。餘華運用諷刺的方式展現了現實社會中其實也是如此。第二天,他回憶了自己過去的婚姻。上流社會的李青死心塌地的跟在他的身邊兩年多,之後她卻厭倦了平凡、清平的生活,爲一個海歸博士而跟他離了婚。後來李青第二次的婚後生活過的極其不幸福,結果自殺了。人們總是會被金錢所迷惑、對自己生活感到不滿,貪婪的追求更多,然而最後變得一無所有。楊飛和李青的愛情被現實所隔絕,但是兩人之間的掛念和愛一直存在着。第三天,楊飛講述了自己的出身。出生時, 從廁所洞裏掉落到了火車鐵軌上,被楊金彪即時發現並辛苦拉扯長大。他年幼在楊金彪的細心呵護下茁壯成長。在閱讀這一章節時,我被他們的父子情深深地感動了,使我熱淚盈眶。楊金彪對楊飛傾注了無限的愛,他把自己的一身都獻給了楊飛!在工地工作時還把他綁在背上衝好奶粉放在胸前喂楊飛喝;爲了照顧好他終身未娶;毫不猶豫地支持着他的工作事業;得了不治之症離家出走爲了不拖累他。親情和友情在冰冷的世界上留下了人性的溫暖,但世間的悲劇卻連續不斷。在之後的四、五、六、七天裏,楊飛在一路上聆聽了許多亡靈的故事。有二十七個嬰兒被丟入河中;鼠妹因男友買假iPhone給她而跳樓自殺;男友爲她買墓地而賣腎

小說故事情節非常激動人心,採用倒敘的手法給我了殘酷和溫暖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批判了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餘華在揭示世界上的種種問題的同時不忘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讓我覺得在絕望中存在着希望。在享受閱讀這本小說時,我也更加認知到了現實社會中的爭論。餘華關注了當下的現實生活,描繪了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並引伸出了人的存在和生命價值等問題的多個答案。可是在控訴社會上各種問題的同時,作者沒有解釋產生這些悲劇背後的原因,使我產生了一些對故事的疑問。這個小說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對人物形象沒有特別的深入。餘華只勾畫出了人物的外貌形象,並沒有深層次的講述他們的人物變化和細節描寫。這樣缺少說服力,使我感覺他們是因爲情節的需要而虛構出來的。但是小說情節和內容還是讓我看的津津有味、陷入其中,讓我開始思考現實中和書裏世界的不同和相似度。

看完這本書後的第一感覺是被書中的世界和楊飛遇到的各種遭遇所震撼了。這本小說引人入深、扣人心絃,使我看的特別快。我極力推薦餘華的這本小說。文章的語言十分簡練樸實,通俗易懂;內容引人思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故事讓人驚歎、不由自主的思考起現實社會!

讀後感三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把《第七天》這本書看完,就讓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合上書,才發現那封面上的字“書中描寫的荒誕比起現實的荒誕”……也許世界就是這樣。

放下手中的書,轉身望向窗戶,放鬆一下緊繃的思維,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將大地照得刺眼,樹在無意中留下晃動的陰影。我面對着太陽,在思索我的世界—對自己靈魂的問詢,不經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墳堆,那裏埋葬着我的親人,它的渺小,讓人不會去注意,只有幾塊紅磚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訴我們她在這裏安息,我在那裏曾徘徊過,在這片樹林中曾穿行過,我獨自在墳堆前駐足,在這裏忘卻了夥伴的約定„„這是兩個靈魂駐足的地方,但只有一個靈魂永遠在這裏停留。

又回頭琢磨,覺得有一種死亡般的寒冷和壓抑,把人逼到角落裏,堵着喘不出氣。活着的世界裏充滿了艱辛,死亡卻只是絕望的開始。但死去的世界裏,也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奏。很多的人,很多隻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裏走來走去,這裏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裏人人死而平等。無論外面的世界怎樣,這裏永遠是春天。也許熱和寒只是一線之差,生和死也只是一界相隔,我低下頭摸索般的打開窗戶,又被外面的烏煙瘴氣,被迫般的

關上了。再次打量桌上的書,這才悟得書中的世界—我們在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間迷失了自己,我們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牆中,變得乾澀、貧乏,內心是繚亂的,濃霧鎖住了這個城市的容貌,這個城市失去了白晝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但我們永遠嚮往着幸福,在這裏謀生,苦盡甘來。驅逐,去了那片“死無葬身之地”……在那裏,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離那黑暗的時代。

一個人的靈魂孤獨的安息在這兒,它眺望着遠處的美好—那個在冰冷的世界構建的暖巢—死無葬身之地„„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