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名言讀書名言

參加讀書會的感受

本文已影響 1.61W人 

參加讀書會的感受

導語:參加讀書會不僅能夠和朋友交流,還能產生共鳴,一起談談書中的情節、談談自己的感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以下是本站的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參加讀書會的感受,歡迎閱讀。

參加讀書會的感受

參加讀書會的感受(一)

人心如良苗,得養乃茲長;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

人生滄桑,歷經春秋冬夏,歷經跌宕起伏,歷經陰晴圓缺,不啻爲一條蔓延悠久,縱貫始終的河流,期間喜怒哀樂,沿途萬千景緻,過往風雲變幻,雖有歷歷在目,身臨其境的經驗和談資,而常常,道聽途說,惠風翻卷,借鑑汲取,纔是獲得智慧,開拓思維,認知世界,懂得生活,擁有快樂的更大捷徑,於是,我們宜應歸功之於閱讀,但凡閱讀,自會讓脈搏共鳴章節,讓心神通達樂境,讓飛翔洞曉方向,讓困惑迎刃而解,會補償缺失,會升華心智,會凝練生命,會樂享過程,人生一路,一路閱讀,生活閱讀不盡,閱讀精彩紛呈!

信仰,進步,快樂,健康,諸如此類,一切的美好,都與心魂有關,都與閱讀有關。傳道,授業,解惑,古來施教之法,無不通過閱讀。清雅向上的文字,是一種絢爛,也是一種韻律,發酵文化的底蘊和傳統,張揚人性的善良和本根。亦因如此,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亦因如此,流傳久遠的一句勉勵之言叫做“書中自有黃金屋”。

閱讀浸潤着我們的生活和生命,澤及一路萬千情節,關乎追求自由和據守尊嚴,關乎堅持自我和收穫幸福,關乎堅強,關乎勤懇,關乎真愛,關乎着人世間的一切,清新,完美,以及舉手投足,一顰一笑,比比皆是。由此,唐時《金縷衣》勸喻曰: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所以,只要活着,自應惜時,而且猶要閱讀,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誠然,更要學會選擇,也要懂得如何閱讀。每一次閱讀都是與心靈的對話,是一種情愫的宣泄和傾聽,與其說觸撫到一篇或者一部優美的積極的文字是一種選擇,不如說成是一種今世之緣,愛閱讀,可以做到不願釋手,可以達成內心最深處的默契。而在每次心領神會的瀏覽中,感受書香的氛圍和快樂,參透寓意的味道和境界,便真的如宋人程頤之語“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了!

餘下的,便只是尋一處清靜,學堂書桌旁,香茗茶几前,後院亭榭裏,南山茅屋邊,溪水小橋頭,陪白雲悠悠,伴清風徐徐,坐着,站着,甚至躺着,抑或慢悠悠溜達着,只要有書,只要閱讀,只要入心,聚精會神,心無旁鶩,一味地沉醉,一味地執着,就是優雅的,就是風度的。

由懵懂到穎悟,由興趣到嗜好,從嗅到書香到遍身書香氣質,有一次又一次拍案叫絕的喝彩和洗耳傾聽的姿態,這些,都足以豐盈生命,薰染人生。宋代朱熹在《讀書有感》發出感嘆說:“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閱讀,但凡潛以致志,但凡心存美好,確會舒展於靈魂,舞蹈向日月,吭歌與天地。正所謂,知者無畏,智者不懼。

琅琅讀書聲,不失爲一種氣勢;但閱讀也不必拘謹於寂寞,很多時候,孤單也是一種美麗,不必非要黃鐘大呂。即便沉默,也是一種聲音,只要能夠穿透心靈便好。愛上閱讀,是一份充實,或專注或隨性,只要堅持,一些如約而至的美好總會蒞臨,簇擁額前頸間,豐沛心智和思維。

一如既往地,還是要閱讀,知選擇,享樂趣,會消化,得領悟,懂境界。如此,甚好!

如是,愛上閱讀,而且堅持,天長日久,自己也會儼然幻化爲一本經典,書寫着自我的生命歷程,流溢着無窮無盡的精彩。活到老,讀到老,書香以伴,歲月靜好!

參加讀書會的感受(二)

讀書對我而言:首先是一種享受。但它的前提是,我所欲讀的書,必須適應於我閱讀的興趣。好的書,會呈現給我一種高尚的審美境界。一次難忘的心靈旅程。它給我帶來的感覺,如遇知音的驚喜,如遇知己的信奉,非筆墨所能形容。其次,閱讀一本好的書;能使我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曾學問,廣識見。但讀書給我帶來最深刻的感覺是,我會在讀書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而無形中擴大了讀書的範圍。例如,我們知道,古希臘文明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而古希臘文明卻從東方文明那裏竊取了大量的文化。對古希臘早期哲學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我們對這一過程不瞭解,那麼對古希臘文明的認識,就必然產生偏見。因此,讀書常使識我從一個問題而引進其他問題。擴充了知識面。

喜歡讀書,但知識淺薄,我讀的書大都是大衆型的,文史類書籍。讀書有益身心,使人明白事理。書讀多了有時也愛鑽牛角尖,認死理,但顧大局,懂忍讓!

書讀多了也敢說真話,大多時受人尊重,與人暢談也話題多多。閒暇與人交談不得要領時往往跑題,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感覺!但還是津津有味的說着自己想法與看法!

愛讀書的人對書的樂趣,如食山珍海味,享受不盡,品之不厭!每每握拳,每每傻笑,每每搖頭,每每沉思!遇與不關連之人觀之,覺癡呆無疑。每遇心儀之書如遇知己,必連氣讀完,有時未勉擔誤些事,少掙些錢,亦不後悔,每受妻奚落也不爲意,久之亦習慣!

書可讀,諸事不可忘,心可養,性情不可懶惰!友人無數,親戚多多,度此一生惟書一知己爾。此知已,不如父母愛我疼我,不如妻兒敬我親我,不如親友幫我助我。此知己只藏心底,深愛無須言表,終生受益不敢相忘!此知己啓蒙教化愚昧,表達世間理念空曠,放眼萬靈無師而學,傳遺子孫後世無人拒之,於世無礙!

參加讀書會的感受(三)

讀書的感受:一本引起你興趣的書,會埋頭閱讀,樂此不疲;看到一本公認的優秀作品,你在閱讀中引不起共鳴,暫時擱置,這類書會瀏覽一年半載的,跳着看部分章節;有些書看着看着,很吸引眼球,但是篇章辭語,伏筆太深,作者故意爲之,你看過了會放置案頭,找時間再次閱讀,方纔品味着作者的良苦用心。我爲此發出領教的喜悅。這便是先人常說的曲筆。對曲筆,因爲隱誨,書籍的編輯先生會大刀闊斧地預以修改刪節,做作者的有時會曲意迎逢以期出版,也有通過溝通,獲得編輯認同。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方自知。

讀書我的家族雖然不富裕,但是整個家族的人都在追求知識,一生都在讀書,不管有沒有多大的前途?都在讀書,所以我生活在一個追求知識的家族之中物質不富裕,但是精神方面還是得到了相當大的滿足。

首先讀書的話,讓我走得更遠,一直生活在偏遠的山村,從小學一直到高中的時候,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最終是通過讀書考上大學才走出了大山,走到了外面的世界,開闊了自己的眼界,我更加的愛讀書,我珍惜每一個讀書的機會,有時候廢寢忘食的讀啊,就怕哪一天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不過這些學習的過程也沒有脫離社會,隨着社會的發展走比如說今天碰到了自媒體,我就選擇了堅持,因爲我知道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所以讀書不僅是爲了生存,也是爲了活着,而且是爲了活得更遠,活得更好。

關於讀書的感受,上學時候的課本談不上有感受。有感覺的時候大概是工作以後,作爲一名60後,小的時候家裏比較拮据,根本買不起課外書。上班後,自己有了工資,我纔開始買各類小說,可以說我讀過的小說都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喜歡的小說,例如《簡愛》,我可以反覆讀,琢磨主人公的心態、擔心人物的命運、咀嚼那些優美的詞句。每當沉浸在這種時刻,我就感覺時間過得很快,覺得一天過得很充實,沒有浪費光陰。

自己喜歡讀書,還可以影響到家人,特別是孩子。記得女兒小的時候,我給她買過一套《馬小跳》,每天放學寫完作業後,她一個人在屋子裏讀書,看到有趣處,我們總可以聽到她開心的大笑聲。由於愛看書,她寫作文從來不用發愁,語文課我們也從來沒有給她報過補習班。

參加讀書會的感受(四)

人生最美妙就是讀書的時光,臨窗讀一本喜愛的書無異於享受一次精神盛宴。對於人來說,書和食物同等重要,食物可以讓我們身體強壯,書可以使我們靈魂飽足。古人說的好,書“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讀書的過程其實也是交友的過程,把自己融入書中的情節,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與書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邀孔老夫子一起談心,與李白對酒當歌,和林黛玉葬花吟詩,與蘇軾觀赤壁風雲,看孔明運籌帷幄、鞠躬盡瘁……

我在看書,我讓我的靈魂徜徉於五千年的經典文字間,任想象自由馳騁,享受哉,愜意矣!

在這樣寂靜深秋的寒夜,翻開厚實的紙張,撲面而來幽幽墨香,光華如熙,任時光在書頁翻飛的間隙裏將流年轉換,漫步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奔走於靜默無聲卻鮮活的黑白文字之林,我心足矣!

老師說,“在書香裏跳躍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書香裏浸澤的生活,一定是美麗的生活。”我們的人生能夠到達什麼樣的高度,取決於我們觸摸過多少文字,品味過多少書香。經典的文字裏有智慧的啓迪,讀書可以滌盪我的靈魂,讀書可以爲我們插上雙翅,使我們飛得更高更遠!

讀書就是讓迷茫的心找到心靈的歸宿!

參加讀書會的感受(五)

讀書,可以讓我們跨越古今、穿梭未來,所謂人生,不過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不同的風景,體會不同的人生。那種深沉的體驗,正如空谷幽蘭爲你送來的一縷芬芳,迴環往復,綿綿不盡。好書在手,你會不自覺地被它吸引,難以割捨,於是斂思凝慮,心無旁鶩,細細地展閱。隨着一頁一頁地翻過,書的妙味連同它的芳潤會浸入肌膚,隨着你的血而流淌、奔涌。

在週末晚上,這裏就是我們的天堂,我選擇讀書。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此時皓月臨窗,一卷在手,一見如故。打開書,如開啓友人的心扉,在幽幽的墨香中,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裏,無所不盡。昏黃的燈光照在我臉上,溫暖洋溢在我的心裏!

週末晚上,在書中,我能領悟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意境;在書中,我得到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週末讀書,《魯濱遜漂流記》教我做生活的強者,笑迎人生;《苦菜花》叫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寧靜的夜裏,品一杯茗茶,在一盞枯燈之前,翻閱一本古書,那是多麼讓人神清氣爽的事情啊!讀書是一種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讀書,便是在追尋自我的精神境界!

“一粒沙一個世界,一朵花一座天堂。”布萊克《天真的預示》裏如是說。一本書就是一段人生。

時光流逝,當時光在我們的身上刻下印跡,當浸淫在世俗的空氣中的我們慢慢長大,當我們的眼神不再清澈透明,當多彩的畫筆被單一的鋼筆取代,當草莓冰激凌的夏天被厚厚的試卷掩蓋,當我們在分數和排名的圍城中苦苦掙扎,當外界改變時,我們也在改變着。於是,冷漠,自私,互相猜忌就在我們的身上慢慢出現。

他們不知道,我的冷漠、自私、互相猜忌只是我看了太多太多的電視劇、手機、電腦,我不想手機變成我的思想,我的人生!

朋友說,人的一生,五年無知,五年懵懂,十年求索,十年奮鬥,十年回憶。餘下等待………

等待一本好書,等待一個心靈的相遇!

生命是一段向死而生的過程!冗長的一生,就這樣被濃縮了。她冷靜的道出了結果,而我們卻正在迷茫的求索。彷彿已經知道出口,卻始終不知道去由的路,在一生的各個階段,我們經歷太多,太多。於是我們也在經歷中慢慢迷失自己。

讓我們讀書吧,讓我們找到心靈的歸宿!

徐志摩說,樹木一排排的後退,照着我們不願看見的月光。

歲月就這樣悄無聲息的結束,在我們還沒開始悵惘的時候,他就已經結束。剛剛我們還在回憶,轉眼間,我們就被別人回憶。

短暫的童年消失了,懵懂的青春也將結束了,匆匆之間,我們要拿什麼來證明自己。我們在拷問着自己,也在拷問着社會。在慌亂中,我們聽從了社會的安排,我們用冷漠包裹着自己,我們用審慎的目光看着周圍的一切,於是我們被虛情假意重重包裹,我們看不到真實的自己。

只要你想讀書,永遠不晚!

我在尋找着我的精神家園!

參加讀書會的感受(六)

近幾日,腦海中時常回蕩着上次讀書會的情景:一幫小夥伴們圍桌而坐,暢所欲言,開懷大笑,不能自已,我則徹底笑聲中蹦出了眼淚。

那是多麼開心暢快的一幕啊!有時小夥伴也會提到自己的傷心事,忍不住哽咽落淚。但在大家的暖心安慰中,也很快露出了笑容。當我們笑着說出自己的悲傷時,可能已經穿越了悲傷,邁向了成長和喜悅。

我想,我們這些書友們止於認識,甚至還有些生疏,是什麼原因讓大家能夠放下防備,打開心扉,愉快地交流呢?想來想去,想到了真誠二字。

讀書會中,我們真誠地傾聽對待着彼此,每個小夥伴真實地表達傾訴着自己。在這一刻,我們被允許,被接納,被看見,被理解;這一刻,我們允許自己本來的樣子,允許自己的好與壞、美與醜;允許我們光鮮亮麗、自信堅強,也允許我們渺小脆弱、自卑無力。褪去僞裝束縛,真實起來,我們就會輕鬆愉快,自由很多。

不可否認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裹挾在煩惱、冷漠、悲傷、憤怒等不好的情緒中,如何將在讀書會中的美好感受遷移在日常生活中呢?我個人覺得,時時銘記,處處保持,常常練習,令這種美好感覺常駐心中。長此以往,不僅人會變得開心快樂,生活也終將會對我們露出開心的一面。

美國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主持的欄目中,很多嘉賓都真誠地敘述着自己的心聲,節目深受大家的喜愛。同時她還組織自己的讀書會,幫助了很多需要幫助的人。我想,這應該也是李老師創辦讀書會的願望,是我們讀書會的意義所在。有位小夥伴說,參加讀書會,感覺就像去戀愛一樣,甜蜜而幸福。我自己在讀書會中也常常感覺莫名的快樂,這應該是讀書會中的書香溫暖了我們。

金秋時節,萬物慢慢露出自己成熟的果實,我也深情地祝福我們的讀書會和小夥伴越來越好,越來越成熟。

參加讀書會的感受(七)

我們經常說:開卷有益,可是你多久沒有打開一本書了,多久沒有完整地閱讀一本書了?

不知什麼時候,寂寞成爲了一個流行語,甚至與現代人的生活、精神絲絲入扣的契合在一起,寂寞彷彿成爲了一座精神的方向標。

因爲寂寞成爲流行語,於是剩男剩女成爲時尚,愛情電影大行其道,一個無厘頭的愛情電影拍了一部,兩部,甚至要拍第三部了……,因爲寂寞成爲流行語,“囧”、“槑”……這樣的網絡詞彙層出不窮。

2009年4月張愛玲的遺作《小團圓》發表,在那裏我們看見:她在紐約打胎,四個月的胎兒抽水馬桶就沖走,冷酷得叫人脊背發涼;她在上海的三段感情以及私生活的聲名狼藉;還有網友對書中人物展開一場“人肉搜索”,將半個上海藝文圈都牽扯進了書中複雜的男女關係……

臺灣作家駱以軍這樣評論《小團圓》“一個個不熟悉的、奇異的脆弱或自虐的感傷的張愛玲”;袁瓊瓊則疑惑:“那個冷淡看世情,冰雪聰明,驕傲自持的張愛玲,怎麼會變成《小團圓》裏的多疑、委屈、小媳婦似的總是說不對話做不對事的‘九莉’呢。”“不解我痛苦,又何解我憂傷?”在1994年張愛玲拍的照片中,她一如以往的優雅和雍容,只不過眼神中有一些譏誚。看着這樣的張愛玲,我們似乎漸漸明白了:

那糾結於細小的蟲子(跳蚤)而不斷搬家的老婦人,那離羣所居,雖然身處鬧市可是卻避不見客的“別里科夫”,只是因爲她深深的埋藏在自己的精神枷鎖中。

原來寂寞在特立獨行的張愛玲那裏也不能免俗。

二十一世紀的人是孤獨的,尼采說:“上帝死了!”,人類似乎真正回到了人間的本體地位,相對於神而言,人一下子變得無所依傍,上帝的寵兒一下子變成了孤兒,弗洛伊德發現了“無意識”的祕密,人類深層的慾望被推到了前臺,陰暗詭譎的夢境,讓我們彷彿一夜之間不認識自己了;人類起初要同野獸搏鬥,到了真正要同他們作朋友的時候,發現地球上只剩下人類這個物種了;幾十年前,人類向太空發出了“求其友聲”的智慧密碼,可是至今也沒有得到什麼迴應;這時候,我們才知道人類是寂寞的。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一個感覺,忙碌了一天,一月,一年之後……當我們走上人生的巔峯,當我們迎接掌聲、鮮花的時候,本應該有一種滿滿的幸福感,可是一轉身,當四處無人的時候,我們心裏會突然茫然失措,對生活,對未來有一種無力的感覺。有人說,這是寂寞,也有人說,這是抑鬱,是二十一世紀的富貴病。其實,都不是,這是空虛。

我們是“吸毒”的一代,我們被手機、電腦、電視捆綁了我們的生活,今日頭條、網易新聞、搜狐客戶端,新浪讀書……互聯網生活在提供給我們便捷的時候,也網住了我們,別人爲我們提供觀點、提供思考,別人根據我們的閱讀喜好不斷推送新聞,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接受。我們看起來讀了很多很多的文章,接受了很多很多的觀點,其實我們的內心是孤獨的,因爲我們的精神不是獨立的。

張愛玲的心裏有一座墳,那裏埋葬着她始終走不出去的上海灘的往事,而這座墳最終埋葬了她;我們心裏也有一座墳,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拿在手上的手機……

中國有句名言叫“君子慎其獨。”它告訴我們:即使我們這個時代充滿了喧囂,即使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追名逐利,可是我們一定要守護內心的精神天地,我們要用冷靜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可是“君子慎其獨”何其難也,也許我們只能像某些網友說的那樣:我們罵的不是生活,而是寂寞。藉以聊以自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