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名言勵志名言

算術和數學是兩碼事

本文已影響 3.21K人 

  每次跟幾個朋友去吃飯,如果是AA制,總會有人問我:“永野,每個人平攤多少錢?”此時我都會一陣心虛。朋友這樣問我,是因爲他們覺得我是數學老師,心算肯定很厲害。其實我一點兒也不擅長心算……更確切地說,我本來就不太會算術。
  
  雖然聽起來很像在找藉口,不過數學能力其實並不等於計算能力。在我知道的極爲優秀的數學家或科學家當中,也有不擅長計算的人。對數學老師來說,計算能力並不是必備的能力,因爲現在隨便在哪兒都能買到計算器了,而且只要有智能手機的語音識別功能,光靠一張嘴也能知道計算的結果。
  
  那麼“快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是否代表數學能力呢?其實這也不足以說明一個人具備數學能力。因爲只要多接觸各種題型,懂得將問題分門別類,然後套用既定的解法,就能夠快速解答應用題……啊,我這樣說好像有點兒太武斷了,但數學本來就不是一門講求“速度”的學問。比如說,著名的費馬定理就是經過約350年的漫長光陰後,才終於被證明的,其間應該有無數的數學家終其一生嘗試證明此定理吧。
  
  另一方面,將已知的題型分門別類並加以解析,是計算機擅長的工作之一,因此擁有這項能力的人在步入社會以後,並不會像在學生時期時那樣受到肯定。我們人類所需要具備的能力,是針對那些尚未建立算法(處理方式)的未知問題提出解答方案,即使無法解答也要找出解答的方向。這纔是真正的數學能力。
  
  在今天這個信息化社會,任何事情都講求速度。人們很容易認爲能夠立刻解答問題的人就是“聰明”的人。事實真是如此嗎?如果把世界上存在的各種可能性都納入考慮範圍的話,肯定有很多問題是無法立刻解答的。
  
  在實際站上教學第一線以後,我發現,不知道是不是因爲孩子們在答題時向來被要求速度,所以大家越來越不習慣思考了。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我認爲比起快速作答,深思熟慮更值得鼓勵。
  
  我有一位朋友T君,當年以“天才”之名進入東京大學。我和他相識於東京大學歌劇團。這位T君在我和他共同執行社團工作的過程中,真的非常“深思熟慮”。比如說,當我們要給各個大學寄明信片通知演奏會的消息時,我只會直接提議:“反正只要有可能來的,我們全都寄不就好了嗎?”但他會針對每一所學校,仔細思考每張明信片的郵資是否真的能發揮相應的效果:“這所大學雖然有名爲歌劇團的社團,實際上是玩音樂劇的……”
  
  因此,我原本以爲可以在5分鐘內解決的事情,卻花了將近1個小時才完成,不過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效。妄下定論與數學能力恰好是相對的,必要時花點兒時間耐心思考,是培養數學邏輯思維的重要方式。
  
  安田亨老師作爲日本知名的數學教師之一,在《東京大學數學多拿一分的方法:理科篇》中提道:“頭腦能夠放入數學性事實的容量大小,是決定‘數學好不好’的重要因素之一。優秀的人腦中都有‘抽屜’,可以整齊地排列順序,即使情況稍微複雜也不至於造成混亂。不擅長數學的人,容量通常很小,因此習慣一味地把眼前的事物化爲公式,無視整體,只計算眼前的問題。”這和我在教授數學時實際感受到的情況幾乎一模一樣。
  
  一般來說,擅長數學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能力,稱作“邏輯性的勇氣”。即使站在看不見終點的入口,也有勇氣朝着自己認爲正確的方向前進。反之,不擅長數學的人只要站在看不見終點的入口,就很容易怯懦地認爲“我恐怕做不到”,最終選擇放棄
  
  我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比別人早一步找出答案的能力,而是無論碰到多麼困難的問題,都能夠一步一步以邏輯思維找到正確答案的能力。我認爲這種滴水穿石的持續力,纔是真正的數學能力。算術是一門磨鍊你如何“迅速且正確解答已知問題能力”的科目,數學則是一門“培養你解答未知問題能力”的科目。
  
  算術能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買東西時可以立刻算出該找多少零錢、理解股價指數的意義等能力,絕對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不過數學追求的,並不是這種能夠迅速解答已有固定答案的問題的能力。

算術和數學是兩碼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