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案勵志文章

關於春節的微信文章

本文已影響 1.35W人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的節日。以下是爲大家分享的關於春節的微信文章,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關於春節的微信文章

關於春節的微信文章一:南方人是怎麼過春節的

1 除塵

一般從農曆二十五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屋裏屋外進行相當徹底的大掃除,家家戶戶定要大幹一場,弄個裏外一新,用最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別有一番過年氣象。

2 守歲

除夕夜,吃完年夜飯,放完鞭炮,家家戶戶都開始守歲。大家圍坐在一起,或者打牌,或者打麻將,或者聊天,或者看電視。而小孩子們是坐不住的,他們跑上跑下,呼朋喚友,在院子裏,在空地上玩耍、放炮竹煙花。總之家家燈火輝煌,人們談笑風聲,頗是熱鬧。放完鞭炮後由晚輩依次向長輩行禮,長輩們則分給晚輩們“壓歲錢”。這時候開始,人們就開始準備供品了。在供桌點上蠟燭,擺上清果、餅乾、糖果等,斟上清茶,迎神接神福,祈求吉慶。睡覺前,孩子們把壓歲錢放在枕頭底下或是衣服口袋裏。

除夕晚,海南和潮汕地區,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3 供橘

南方,尤其是廣東海南一帶,過年的時候,人們是要家裏擺上橘子,謂之“供橘”,因爲“橘”與“吉”諧音。所以家家戶戶都會買盆橘,或是紮好的一束束的橘子,盆橘一般擺在客廳,有些人家還會在盆上貼上紅紙黑字的“吉”字。

4 貼春聯

大年三十,家家戶戶拿出早就買好的春聯,或有雅興者,自備紙墨,當場揮毫寫下自創或選好的對聯,等墨跡一干就拿去貼。春聯的內容常以發家致富和吉祥喜慶爲主。除此,人們還會貼上各式的年畫,家裏被這些春聯、年畫裝點一新。當然門神更是鄉下人必不可少的寶物,用意是驅除惡鬼,鎮壓兇邪,保佑平安,常請的門神一般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

5 祭祖

南方很多地區,在吃年夜飯前,要先拜祭祖先,人們會先去祖宗堂拜過祖宗,或是在自己家中,點上燈,燒好香,擺上豐盛的菜餚,由家中主事的家長帶頭,向列祖列宗跪拜磕頭燒香。恭請祖宗降臨享用,並祈保合家大小平安,興旺發達。有些地方還會給列祖列宗燒金箔紙錢。之後,打響早已準備好的爆竹,就開始吃年夜飯了。

6 年夜飯

閤家團聚吃年夜飯是很重要的事情,在外地工作者,無論遠近,過年都會盡量趕回家和家人團圓。年夜飯是很講究的,南方年夜飯一般不吃餃子,有些地方吃年糕;在福建,有些地區,人們吃“玉角”(或是芋角)代替餃子,玉角和餃子異曲同工,不過不是用麪粉做皮,而是用木薯粉或者地瓜粉,或者木薯粉與地瓜粉合用,用來代替以前祖先南遷過年時沒有包餃子的麪粉,現在有的地方叫又叫地瓜包;而江浙一帶,飯桌上通常會有扣肉,有些地方,大年三十晚上,人們會炒瓜子,而在平時是不能晚上炒瓜子的。通常年夜飯雞、鴨、鵝是少不了的,還會有魷魚韭菜,表示長長久久、年年有魚;還會有紅蘿蔔和辣椒,表示生活紅紅火火……

7 年初一

一大早,大人們就把昨晚關閉的門給打開,意爲迎春接福,招財進寶。這一天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因爲終於可以穿上新衣服,和小夥伴們四處玩去了。在這天,大人們都會特地叮囑孩子們講好話,講吉利的話,不可亂問,不可亂說話,這在歡樂喜氣的春節又增添了一份莊重肅穆。年初一上午,在南方有些地區是不殺生的,而海南潮汕一帶,這天早上人們要吃素,一般有芹菜,茄子,蔥等。

8 拜年

從初一開始,人們就開始走街穿巷,互相拜年了。大年初二開始,出嫁的女兒開始帶着女婿還有孩子回孃家拜年。初三、初四,人們開始在家宴請親朋好友。

9 舞獅

春節期間,舞獅也是人們慶祝的方式之一。南方獅舞一般在廣東流行,所以又稱爲廣東獅。廣東獅是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有一人或二戴大頭佛面具作引獅、戲獅、單舞等。舞獅者穿各色燈籠褲,上身穿密鈕釦的唐燈籠袖衫或背心。

10 放鞭炮

大年初一,12點整,村裏就噼裏啪啦響起了鞭炮聲,星星點點的鞭炮聲逐漸濃密起來,並且持續不斷,一直到天大亮,實在是熱鬧非凡。在江浙一帶,春節,人們把鞭炮稱爲“高升”,意爲“節節高升”。在廣東海南一帶,放完鞭炮的時候,小孩就要講吉利話,以討個好彩頭,大人呢,此時就會走過來,抱着小孩的頭輕輕地往上拽,意思爲“年年長高”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裏,長個頭。

關於春節的微信文章二:海南春節有什麼習俗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爲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爲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說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舊年”即過春節。而北方所說的過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過在海南鄉下,“新年”是不當年來“做”的。

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中秋,鄉下就籌備着“做年”:閹公雞、填肥鴨、圈家豬、備做年錢。一進入陰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竈公”。傳說中,“竈公”是玉帝派來人間監督善惡之神,每年的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彙報。爲此,家家戶戶都用竹把或竹枝將屋前屋後、屋內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掃乾淨,香爐也要打掃乾淨並換上新爐灰,夜間則備酒果設祭,爲“竈公”送行。

一送完“竈公”,一家之長就忙於“發市”。在過去,各鄉鎮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幾天“市”,才“發”一“發”!賣三鳥的、賣金銀香燭的、賣京果糖糕的、賣“公仔幅”(年畫)的、賣“王樂膏藥”的(即走江湖)、賣碗筷陶盆的、賣“祭年桔子”的、賣各種衣服的……有賣就有買,買豬肉的、買乾菜的、買溼菜(即時令蔬菜)的、買“拜公”祭品的、買過年穿的.衣服的、買年畫對聯的……整個上午,每個“市”上,挑擔子的、提籃子的、推車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來人往,川流不息。農民們用擔子挑年貨、用車子推年貨。他們把辛苦一年的積蓄都掏了出來!把一年的消費能量在這幾天內都迸發了出來!

“發年市”的熟人見面互問的話語便是:“哥二!‘雞閹’(即已閹了的公雞)肥了不?”“三嫂!有‘雞閹’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麼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來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親人寄回來的過年信)寄回不?”

人們滿懷“做年”的喜悅,把買來的年畫貼在客廳裏,把對聯貼在門楣上,有的人家在傢俱、果樹上還貼上“利市”紅紙。年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漿、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則是忙於做米花糖、花生糖(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當禮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個正月底)。

每到這個時候,在大、中、小城市裏工作的達官貴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販夫走卒也好,引車賣漿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乾澀也罷,都大車小車、大包小包攜妻帶兒女回到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

海南有句歇後語“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閒”。因爲在海南,無論多拮据的人家,臘月三十,借錢借米也要殺雞殺鴨,紅燒肉、豬蹄子、葷菜、素菜七大盤八大碗的擺滿香爐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儀式完畢後,便放鞭炮,候飯菜已涼透後纔拿下來全家圍着火爐吃年飯(俗稱“圍爐”)。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後,個個換上新衣服,也即是送舊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證時代,平常攢也要攢下煤油,從三十晚上開始,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一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歲”,徹夜不眠,直至初一降臨,這時,按照時辰,家家戶戶爭相燃放過年喜炮,意爲“迎春接福”,接着各晚輩給長輩人叩頭、行禮、祝賀“添福添壽”,長輩則給晚輩--發“壓歲錢”。

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牀吃“齋飯”(即爲清淨潔白以懷念祖先)。“齋飯”不但類似於伊斯蘭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過年必吃魚(年年有餘)一樣,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話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與“勤”諧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黃黃的像金元寶狀的豆腐乾(寓意招財進寶)……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滿)、不能掃地(即使爆竹紙、果殼紙屑灑遍地,也不能掃,說是把“財神”給掃掉了)、不能相罵、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爲“和和氣氣”),見面須說賀年吉利話……

海南各地拜年的習俗不一樣,有的地方是初一二來拜年,初三四來無味,有的地方卻是初一不能上人家裏拜年。拜年的禮品,一般有柑桔或禮品中夾桔子葉,以表示“今年將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兒帶丈夫孩子回孃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孃家拜年,則自備鞭炮,進門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兒女婿給老丈人、丈母孃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別是長輩)都得在家,接受拜賀。岳父岳母得準備豐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兒女婿走時,還得給用紅紙包的糖果、年糕等給女兒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將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乾飯、吃的雞、鴨頭腳用油爆鍋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東西餘到今年,也表示年已過去。

關於春節的微信文章三:老上海春節過年習俗

農曆臘月廿四

爲“竈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竈”、“祭竈”,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是夜每戶或祀竈神於堂,更多的是在貼着竈神像的廚房竈頭上,供酒、果,還必供荸薺、茨菰以及好魚、好肉,有竹枝詞這麼說:“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獻無他物,魚買新鮮肉買肥。”

竈神上天是要向玉帝彙報一年中人間的好壞、人之過失,爲避免他言之過分,故“送竈”時人們還供上用飴糖所做的糖元寶等,據說爲讓他吃了粘上牙齒,說話不清,以至可少說、不說人間壞話。“送竈”時各家要點上香燭,是夜,屋內香菸繚繞,各色供品耀眼,過新年的氣氛一下子到來了。

臘月廿五,是諸神下界之日。

按傳統,各家各戶裏裏外外撣塵掃除,清除一年的積灰,清理平時亂堆的雜物等。此舉頗爲認真,用現在的話來說,稱得上是一次積極的、有規有模的羣衆性衛生運動了。經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戶齷齪大去,用品比前井然,裏裏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個換年的樣子了。

也就從此日起,家家戶戶開始忙着過年的各方面的緊張張羅。首先是要購買、備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戶還必磨粉,爲包湯圓,有些家庭又摶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團團圓圓”之意,後者吃了可“高高興興”、“年年高”。其次是準備新衣、新帽、新鞋。人們一般也許一年中都穿舊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頭”的;

再次是開始買春聯、買年畫、買“門神”,以張貼於門上戶首、樓上樓下。這一時期,爲供應大衆所需,市上售賣這些東西的品種很爲豐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買春聯,店家多選“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一般住家則多選“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園”等。

這一時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一方面逢生意紅火、銷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來往帳目,向欠戶索取積欠之期。於是各家派出專人辦理此事,城中便出現了一支頗有規模的“討帳”隊伍:“帳條布袋手中攜,行過街東到巷西。踏進重門忙叫應,先生該欠要歸齊。”還帳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許多出於各種原因而不能按期還帳者。討帳者身負重任,窮追不捨,往往是日夜行動,夜間不顧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還帳者中,實際有不少屬完全無力還帳者。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帳外,很可能還欠着私人之債。年底也是大多數欠債償還之時,這樣,這些人就面對着兩個方面的討錢重壓。不過按慣例,討帳、討債只討到除夕爲止,新年裏是不能討的,否責自討“晦氣”,於已不吉利。因此對躲帳、躲債者來說,除夕是最後一關,如逃過此關,明年又當別論。於是他們一直與討帳、討債者周旋,千方百計度過這除夕之關:“百孔千瘡債主來,毫無打算又難回。我今只好登臺避,躲過今曉就甩開。”

不過除了上述那樣的貧困者之外,從總體來說,新年來臨,大家不免都異常的喜氣洋洋、興高采烈。在經過前述的種種準備以後,天天盼望的除夕終於來到眼前,新年的慶祝也就進入了高潮。

除夕

是晚,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即使是遠出在外者,也要儘量在此前歸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大家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邊吃邊喝,說說笑笑,這頓飯時間延續較長。這是一年辛苦到頭的盡享天倫之樂,故名曰“閤家歡”。

此夜緊接新年,所以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爐守歲。也是邊說邊笑,邊吃雜食。大家不會覺此夜夜深更長。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

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這是小孩們唸叨已久的盼望,至此總算歡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開門放爆炸迎新,鄰里相見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後各日,便是親戚朋友往還拜年之期。

客來多攜禮品,待客必請喝“元寶茶”,是爲茶內放上青果或茶蓋頂置青果一枚。還用金漆盤裝果品獻客,口中則說“恭喜多如意”。又必請吃酒飯。

其時長輩凡見幼輩皆要送壓歲錢,這對經濟拮据者來說,不免是不小的負擔。不過此類拜年之風,至清末上海已見簡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進門內,僅投一名刺,權作已來賀年,這樣便可省卻應酬和開銷:“換得桃符樣色新,衣袍短套到門前。何人最怕腰頻折,投刺匆忙當賀年。”

新年中除相互走動各表賀年外,其餘時間就是以各種各樣的行遊、娛樂活動來“歡度”了。有外出遊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廟以及相連的西園(即豫園):“新年無事快逍遙,行過園中九曲橋。忽聽兒童齊拍手,誰家鷂子半天搖。”不過自近代租界闢設後,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場魅力無限,也成了新年的一個遊樂好去處,特別是對住在洋場外面的人:“城中人愛洋場去,城外人爭入廟園。同時一般看樂意,大家相喻在無言”;又有出外看戲、聽書、喝茶的。

開埠後上海洋場內外淫風很盛,還有一些人便藉此期作豔遊,於是忙壞了各處的煙花場:“新年氣象鏡新磨,擲得金錢疾似梭。楚館秦樓千百所,果盤開處笑聲多”;當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內之樂自可尋得,如邀親招友大築“方城”,擊鼓彈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鮮衣樂歲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閉戶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聲即鼓聲。”

到正月初五日,爲財神(俗稱“路頭神”)誕辰,各地都有“接財神”、接“五路財神(取東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頭神”之舉。財神統“財”,人人有關,尤商家開業爲財,故他們的慶祝最爲起勁。上海早就是東南繁華的大商邑,商肆隨處可見,初五慶祝之特別鬧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財神多供三牲:生豬頭、鯉魚、雄雞。鯉魚者,諧音“利餘”,特別受到歡迎。早在日前,街巷中來自農村的鄉人,向各家兜賣新鮮鯉魚,鯉魚又被稱爲“元寶魚”,故被稱爲“送元寶。”

初五子時,商家堂上正中掛起趙公元帥的新像,除三牲外,其餘供品極爲豐盛。香燭燃起,光耀滿堂。接着在戶內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闔城轟響,聲震百里。且連續不斷,其聲、勢之烈竟過於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連不住聲,財神忙煞共爭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終於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滿,正好合團團圓圓之意,是爲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湯圓,也是取團圓、吉利之義。但元宵之盛還在於“燈”,所以又名“燈節”。是日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園林、廣場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綵。日落後萬燈齊放,連片連城,紅光耀天。燈綵造型五花八門,有各色花燈,各種植物燈、動物燈、人物燈、故事燈等,滬地最常見的有兔子燈、元寶燈、走馬燈,最大、最精彩者爲“龍燈”:龍身有首有尾,鱗片閃爍,共長9節,下承以長柄,由舞龍者操持。又由專人持大珠般的“滾燈”,與龍身周旋、追逐,甚至打鬥,它們共舞行於滬城的大街小巷中。

屆時男女老少成羣結隊出外觀燈。城隍廟及西園又是一個活動的中心點。是處亭臺樓閣遍飾燈綵,內外通明。園中大假山高巖處,還燃放花筒煙火,最爲吸引人。來此的觀衆摩肩接踵,個個笑逐顏開。這燈節除看燈外,領略的還是一種特別的“人氣”:所謂“十里珠簾都不卷,看燈人看看燈人”,便是那種獨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鬧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燈闌興盡,衆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種說法,這天正好還是竈神歸來之日,那麼回家正好將這位竈老爺接住。

在即將到來的黎明晨曦中,這一年的春節之慶到此落下帷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