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案勵志文章

2016記者節感言範文

本文已影響 1.38W人 

11月8日,記者節。以職業爲節,爲了記者的光榮,也爲了光榮之後,腳步更從容。本文特意爲大家收集整理了2016記者節感言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2016記者節感言範文

2016記者節感言範文一:

我是xx電視臺的記者xx,今天非常榮幸在第十一個記者節即將到來之際,代表十佳優秀記者在此發言。首先請允許我在這裏向所有記者同仁們表示祝福,同時向關心和支持我們廣電事業的所有領導、各界朋友送上最誠摯的謝意,因爲你們的鼓舞與鞭策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因爲喜歡博學的央視名嘴水均益,因爲喜歡睿智的白巖鬆,喜歡犀利的意大利記者法拉奇,14歲那年,我立志要做像他們一樣的記者2009年夏天,剛剛邁出大學校門的我,懷揣着當年的夢想,走進了xx廣電。這個選擇,讓遠在長沙的父母始料不及,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女兒會在離他們千里之遙的xx紮根,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女兒能一直在這個辛苦的崗位上執着的堅守。掐

指一算,今天是我來xx的第490天,回想這四百多個日夜,一個女孩子,背井離鄉沒有朋友,語言不通,完全像沒有歸宿感的浮萍,隨風飄零。幸運的是,在領導和

同事的關心幫助下,我慢慢地適應,並融入到記者這個行列,融入到這座城市。從第一次採訪時因語言不通,與被採訪者面面相覷的尷尬,到現在靈活自如的問答;

從第一次稿件被要求重寫時的羞愧到現在得心應手的寫稿……這一路,佈滿了太多的坎坷和荊刺,凝結了太多的辛酸和汗水。

我清楚的記得今年六月五號那個深夜,那晚我在做的xx義工特別節目。爲了趕在第二天播出,我加班到凌晨2點。就在片子快要做完的時候,突然,電腦死機了可怕的是,節目沒有保存,大家都明白,這就意味着前面所有的工作都白費了……

眼看第二天的節目將受到影響,那一夜我對着空無一人的製作室失聲痛哭——人們常說記者就意味着與奔忙和汗水相伴,但我始終固執地認爲記者這個職業

是精彩的。因爲你在讀懂別人的時候,也在檢閱和豐富自己,很多時候,你採訪的

對象,就是你奮進的動力。擔任《xxx》欄目製片以來,我結識了一羣夕陽老人,他們年近古稀卻樂觀的自比廉頗,年輕時他們曾爲xx的發展揮灑汗水,暮年卻仍然爲這方熱土出謀劃策。他今年夏天,在和陳主任,楊哥一起拍教育專題片的時候,小黃鑫悲慘的家庭遭遇張賢亮血氣方剛的父親張聖剛,面對兒子的學費沒有着落的失聲痛苦,張曼爲母親

還是爲自己前途苦苦糾結的辛酸,這些讓我震撼。這期間我採訪了一位從小喪父,家庭貧困的的優秀學子張少亮。今年他以618分的好成績考上了武漢大學。有一天我意外的受到他一條短信,短信內容是這樣的:xx,來武漢一個月了,大學生活很精彩,這些都應該感謝你。短短几句話,讓我感到從未有過的滿足。其實我應該感謝他們,是他們給了我無限的勇氣和力量,是他們讓我意識到作爲一名記者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除了這些,還有不向死神低頭白血病少女李怡曉,還有爲弱勢羣體積極奔走的xx義工……他們讓我在奔忙的生活中感受生命的精彩。

很有幸,能成爲xx廣電大家庭中的一員,生活在這個大家庭,讓我倍感榮耀,廣電前輩給我們新人做出了榜樣,他們對電視的執着,對新聞工作的一絲不苟,爲我們樹立起了標杆,可以說在xx每寸土地,每個角落都留下了xx廣電人的汗水。

經濟工作會議期間,精彩鮮明的新聞報道,深刻有力系列專題,吹響了xx快速發展的集結號。

特大洪災中,哪裏有險情,哪裏就有我們一線記者的身影,他們用形象的畫面生動的文字奏響了xx衆志成城,抗洪搶險的最強音。

創建省級衛生城市,我們記者穿梭在每個街頭巷尾,每個基層單位,一個又一個的催人奮進創衛報道,一篇又一篇鞭辟入裏的監督檄文,他們用青春的汗水和火熱的激情澆注這個城市最美的一抹綠色。

今天是記者節,是個承載着記者職業光榮與夢想的節日,作爲電視臺記者,我和我的同仁無比自豪和驕傲,同時也感到的責任重大。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積極堅持正確導向,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創新思維,用我們的筆去描繪xx發展的美景,用我們的鏡頭記錄xx發展變化的每一刻;用我們的心去感受xx前進的脈搏。用行動向黨和人民,向各級領導,向xx萬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2016記者節感言範文二: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回首自己六年多的新聞工作,首先從腦海裏蹦出來的就是陸游這副對聯。

二零零五年三月,我結束十六年的教育工作,投身新聞事業。當上記者,伴隨強烈新鮮感的是知識面狹窄的窘迫。 想要幹好一項工作,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沒有準備的行動必然導致手忙腳亂。我的第一次採訪??雖然事後在領導幫助下完成了這篇通訊報道,但寫作過程磕磕絆絆,苦不堪言。總結教訓,是自己採訪前案頭準備不足。那位企業家的背景、企業產品及其在全市產業中的位置、企業文化等等一概沒搞清楚,貿然採訪,只能一頭霧水。

稿件寫好了,發表了,看着報紙上那署了自己名字的一千多字,心頭涌上一絲甜、一絲苦、一絲酸。真是“事非經過不知難”啊。有時候,做足了採訪前的案頭準備,可真正採訪時卻發現準備的東西派不上用場,甚至採訪對象與內容都得臨時調整。這時候只能“急中生智”,高速開動腦筋,找準新聞點,設計問題,完成採訪。採訪完成不代表稿件形成,往往是採訪後覺得自己已經取得了充足的素材,但回來寫作時才發現還是有些問題沒搞清。即使找準了新聞點,取得了充足的素材,解決了“寫什麼”,構思成文的時候還會遇到“怎麼寫”的問題。

爲拿出一篇稿件的框架思考一兩個小時,爲求得一個合適的句子、恰當的詞語推敲十多分鐘,那都是常事。“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那時候,感覺自己真的能和古人想通。 《儀徵信息》的記者跟其他平面媒體的記者不一樣,我們既是文字記者又是攝影記者。這對記者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報道重要領導領導活動時,記者同時操作照相機、錄音筆、筆記本,兼顧文字與圖片而能不顧此失彼,確非易事。做記者的時候,我多負責重要領導活動的報道,其中的甘苦比別人體會得更深。現在,我做編輯,輕易不槍斃記者的稿件,稿件質量不過關,哪怕讓記者一改再改。新聞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樣,沒有幹過,真的不能深切體會其中的艱辛。

從一線記者退居幕後做編輯,工作節奏放緩了,大腦神經卻繃得更緊。編輯工作最可怕的敵人是“熟視無睹”。週日到週五,每天看稿、改稿、校對,視線裏通常都是熟悉的地名、人名、職務、企業、項目??熟悉的東西看多了,大腦便會抑制神經興奮,把似是而非的東西誤讀成正確的東西,一些錯誤就“莫名其妙”地產生了。中國第一大報《人民日報》前些時候把溫家寶總理的名字弄成了“溫家室”,我想,做過編輯的人恐怕都能“理解”這樣的錯誤。編輯工作的每一天,除了安排好版面、處理好大是大非方面的問題,我就一直強迫自己始終以陌生的`眼光審視稿件的每一個詞句、標點,小心翼翼地繞過一個個“熟視無睹”的陷阱。 記者節到了,作爲一名新聞從業人員多少有些感觸,對自己這份工作取得的成績多少有些自豪。

但是,想一想範長江、鄒韜奮這些前輩,對比當今爲和平、發展、民生而奔走甚而血灑戰場的傑出同仁,我們纔算什麼? 用“忝列其中”描述我與新聞記者行業的關係是恰當的,這絕不是謙虛。

2016記者節感言範文三:

“記者節”定在意蘊着收穫的深秋,她的蒞臨讓我們充滿喜悅和激情。

我們舉杯祝賀,一起感動着、惦念着,一起回望過去的歲月。我們共同見證了恩施的改革發展,目擊了恩施的日新月異;我們也共同關注着社會,感受着生活,也一起在風雨中走過,並且用心記錄着。

我們爲“記者”這個稱號自豪——新聞宣傳工作,如同一葉風帆,爲全市的發展鼓勁;如同一個號手,吹響奮進的號角。做好全市新聞宣傳,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着中國硒都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每一篇稿件、每一個鏡頭,都書寫着恩施的光榮與夢想,都是我們爲恩施吶喊助威的鏗鏘鼓聲,都將成爲永不褪色的繽紛畫面。

“三大戰役”、“三張名片”,以及所有的新聞活動,我們都參與了、經歷了、見證了、記錄了。我們已經數不清多少次採訪歸來深夜趕稿,多少次加班;爲了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版面、一個創意,我們反覆琢磨反覆討論。我們忙碌,但是我們幸福,因爲恩施的發展有我們的一份力量,每想到這一點,心中都有一種自豪悄然萌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深深懂得,社會對新聞工作的尊重和認同來自這份職業的特殊性,更來自於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和職業道德操守。爲此,我們時刻不忘身份,落筆不忘責任,始終保持着爲恩施的改革和發展吶喊、高歌的熱情。我們爲自己所肩負的參與恩施發展的歷史使命而驕傲!

11月8日,記者節。以職業爲節,爲了記者的光榮,也爲了光榮之後,腳步更從容。作爲記者,在中國是幸運的。是的,在這裏,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在這裏,30年走完了國外近百年的發展路程。所謂的“幸運”,不僅是事件多、新聞多,也不僅是能記錄下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進來,在風雲激盪中,成就記者的職業價值,成就作爲記者的人生價值……

所以,記者的光榮,並不屬於一己,而是屬於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國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爲“親自”,也可解爲“曲身”:面對偉大,個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滿懷謙卑?細數光榮後,請束之高閣,在這個幸運的時代,從容前行。

這是個幸運的時代,這也是一個複雜而矛盾的時代。“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這是十七大報告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基本判斷。因此,不能不提到來自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這個比喻,當下中國的記者,尤其該牢記於心。在這個複雜的時代,光榮只屬於過去:船頭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支善於表達的筆,或許,還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門……從容,是爲了自己的腳步,也是爲了國家這條大船的征途。

然而,這也是這樣一個時代:很多人汲汲於名,碌碌於利。剛剛發生的“排隊領封口費”事件,雖然只是個別行爲,但仍然讓人警醒。金錢、權力,總有着大於想像的誘惑力。然而同時,績效考覈、評價稿費、收視大戰、末位淘汰……也讓“無冕之王”倍感壓力。這些,也需要記者們坦然面對,既須謹記記者的節操、堅守道德的底限,也須爭取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些,與做“船頭瞭望者”,同樣重要。

實際上,記者,像教師、工人、農民或者公務員一樣,本來只是一種職業。種種光榮,與其說是人爲賦予的光環,不如說是由職業派生的責任。記錄社會前進年輪,推動巨輪前進,發現暗礁淺灘……說到底,這些,都不過是“記者”這個職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到,是失職。因此,更需要看輕光榮,從容邁步。

我是一名編輯,遊離於“記者”的邊緣,但我想,謹以此與記者們共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