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語句經典的句子

讀《人間詞話七講》有感:低吟淺唱人生百態

本文已影響 2.05W人 

讀《人間詞話七講》有感:低吟淺唱人生百態

低吟淺唱人生百態:讀《人間詞話七講》有感

葉嘉瑩葉先生的《人間詞話七講》近期翻看了兩遍。此書一下子將她帶離了《蔣勳說宋詞》。

在她的學習裏,幾乎沒有接觸過宋詞。搜腸刮肚的想一想也就是在二十年前,一節語文裏出現過李清照的《聲聲慢》。而她就是莫名地喜歡宋詞。宋詞裏的迂迴婉轉,意境悠長,宛如一清新神祕的女子在不近不遠處的凝眸。當她開始爲自己定個計劃每天背一詞時,她就開始不喜歡了。自問:怎麼詞裏面盡是些兒女情長?卿卿我我得不識人間煙火?然後她就對宋朝產生了好奇,是怎樣的朝代可以讓人們忘了人間煙火只剩下兒女情長?但當她翻開葉先生的《人間詞話十七講》時,發現自己淺薄得像個幼兒園裏的娃娃。宋詞裏盡是人生百態。

“志高性真”是代代有氣節有情懷文人學者的攝人心魄的魅力。本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的原則,葉先生首先介紹了王國維其人。作爲一個學者年五十左右最是出成果的時間,但他卻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跳湖自殺。扼腕嘆息之餘感嘆的是那個生不如死的晚清時代。王國維的治學是追求真理,而非功利性的目的,學問的外表。有陳寅恪先生文爲證: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讀書人之所以讀書就是爲了明理,追求真理。若不能自由追求真理,生活就是一種痛苦。就落下了“只欠一死”的解脫。

古往今來真正的讀書人都有其氣節在。安史之亂爆發時,安祿山的隊伍勢如破竹,而第一個奮起抗擊的是讀書人大書法家顏真卿;而安打到城門下所有人都主張出逃時,也只是一個文弱書生主張號召全城百姓抗擊……折返回來再看葉先生的“治學、研究、傳播”又何嘗不是呢?當葉先生講李後主的《虞美人》時,層疊“永恆”“無常”的鋪陳籠括了人間所有的悲苦時,葉先生說:我現在已經八十多了,我還能再有向個春花開,幾個秋月圓?所以我才急於要把我的東西整理出來。我現在這麼不辭辛苦的講,就是希望留下一些東西給後代喜歡學中國詩詞的人,讓他們知道怎麼樣入門。看到此處不禁淚如雨下。讀書人讀到這個境界已不是一般人了,就是聖賢了。追求的過程中因個人的環境、學識之限制,所以其觀點與見解“或有時而不彰,或有時而可商”,但可貴卻在於“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一觀點突破了她一直以來的狹隘觀點——天下文章一大抄。而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唯“真”是本,否則皆空。

何爲“境界”。“詞以境界爲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這一“境界說”倒是攪來攪去的讓她摸不着頭腦。不知“境界”爲何物?在她看來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祕。繼此有了相關的關於“詞之境界”的九則詞話。有“造境、寫境”、“有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景物之景,喜怒哀樂心中之境”、“境有大小無優劣之分”等。她獨對“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很是感同身受。“無我”是不着人之情感之色,客觀呈現。內心平和。而有我之境是一個“由動至靜”變化之過程。

人在情感激烈動態下是無法抒寫時。或能抒寫也是平靜之後,將自己的情感當作了一個客體,拉開一個距離去看它,寫它。當去年父親去世,悲痛欲絕得她無法抒寫,哭哭寫寫,寫寫哭哭終不成稿。只能等過了一段時間後方能靜心來寫。葉先生在此對王國維的“境界說”是持不完全贊同之觀點的。因爲王國維先生在說明境界時,例舉了很多“詩”證。所以境界也就不侷限於“詞”,通用於“詩”了。葉先生生活在開放的時代,大量的接觸了西方文學,最後葉先生用“潛能”來代替“境界”。葉先生認爲好的小詞裏有一種“潛能”。這種潛能通過“象徵的作用”、“符示的作用”來體會。也可以通過語碼的聯想或通過語言的結構來體會。終其前面的幾講,有種豁然開朗之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