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勵志語錄勵志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00字

本文已影響 3.62K人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00字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00字

導讀:快跟本站的小編一起來看看爲大家精心準備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00字吧!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00字

篇一

最近,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農村小學教育的落後現狀和代課老師的艱辛工作。該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貧窮山村小學裏感人淚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老師因受老教師的託付,努力維護這個小學裏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校讀書的故事。她從頭到尾都在堅持,要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從而發生了她歷盡艱辛找回一個因家裏貧窮而輟學到城裏打工的男學生。片中所描寫的故事情節,無不讓我感慨萬千。

一年級到六年級只有28個學生,所有的課程都由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教師承擔。可見這個山區的貧困程度。更加可貴的是這位老教師的敬業精神,直到病倒了,還再三叮囑代課老師要讓這個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多麼盡業的教師。盡心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反思。在現代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爲自己美好的前程努力,計劃着自己的未來藍圖......沒有人願意去到這些窮山區,去花比別人艱辛幾十倍的汗水,卻只能拿到幾十塊錢的工資。

記得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我們一個班都不止28個同學。山區小學那樣子的讀書機會,是何等的少。看着他們的教學環境,回想我從小到大所接受教育的學校,那個差距,心裏真不是滋味。雖然我們的祖國比以前強壯了,但還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貧窮,連吃飽飯都談不上,能上學校讀書,對山區的小孩子來說,那更是一種奢望。

因此,又有一個男學生因爲家庭的貧困而選擇輟學,離開家鄉,離開學校,踏上了打工掙錢的路。因爲老教師最後離開學校時的叮囑,代課老師毅然決定要去找回輟學的男學生,因爲"一個都不能少",她堅持着。看着她爲了能買上乘車去城裏的車票,和學生們一起去爲磚廠搬磚掙錢時,一種心酸由然而生。就因爲貧窮,做什麼事都會受到限制,連一張車票的錢,都要花上時間去努力掙來。

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來的錢還不夠買到一張車票。這並沒有讓代課老師打消找回輟學學生的念頭[]。她選擇走到城裏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時間。堅定的信念,支撐着她。這像是我們的祖國,在努力尋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領土。不管路多遙遠,她的想念只有一個,一個都不能少!

終於歷盡艱辛,在茫茫人海的城裏,代課的老師找回了輟學的男學生。

代課老師尋找輟學學生的故事,讓很多城裏的人開始關注農村教育。看到這裏,我思緒萬千。我們的國家現在已經很富強了,可是富的總是那些官,他們有住不完的別墅,有隨時移名的機會,有上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但卻從爲基層的老百姓着想。隨着新聞的不斷爆出醜聞,他們才做下表面工作。最可憐的還是老百姓,吃的任何東西都是有毒的,連藥品也都是有毒的,最近又爆出學生的營養餐要摳到孩子吃不飽,這些種種的問題都是誰的錯,又有誰能來承擔責任?他們寧可爲別的國家捐獻上百萬的物資卻不願意多造一座希望小學,總是到了出問題的時候纔來嚴打,那之前這些部門都在做什麼?真的要呼籲全社會,應該團結起來,爲了自己也好,爲了親朋也罷,嚴厲打擊那些"壞人"!

篇二

我這個星期看了個電影名叫《一個也不能少》,我很有感觸!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魏老師爲了找到那個在城裏打工的男孩,找到了電視臺的臺長,然後出來了個戴眼鏡的,問到:你是不是臺長?她爲了等到那個臺長,等了幾天幾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個電視臺的邊上,身體靠在電線杆上,把她自己寫好的尋人啓事放在一邊。

她爲了找到那個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過火車站的廣播室,去過超市買筆和墨水,寫了尋人啓事,然後又去了電視臺……

還有就是他們在鄉下的學校,很簡陋的,講臺是三條腿的,一碰就倒了,他們用的粉筆也很少,我們用的粉筆只要是短的就不能再用了,而他們是要用手指甲來抓住它繼續用的,我們睡的牀很軟,而他們的,女生和老師的牀卻要用椅子墊着,男生的是用幾張桌子拼成的牀,我們上課有上課鈴的,下課有下課鈴的,他們呢,上課用手來打鈴,下課又是看太陽到一個東西上纔打的下課鈴的,我們升旗有鐵的旗杆,高高的半奏聲,而他們向左右後轉鬥不準的,旗杆也是木頭的,升旗的時候音樂也沒有的,多麼簡陋啊!

在大結局的時候,魏老師讓他們每人拿一支粉筆寫字,到了那個要去城裏打工的那個男孩那,他對老師說:“我能不能多寫幾個字?”說完就寫下了三個大字:“魏老師”,這一刻,多麼的讓人感動啊!

我從看過這部電影后,才知道老師是多麼的辛苦,多麼的好,農村的生活多麼苦啊,連教室也那麼簡陋,我們應該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幫助農村,讓他們可以和我們一樣。

我們看完這個電影后才知道老師是多麼的辛苦,還處處爲他們自己的學生着想!

篇三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爲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纔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裏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裏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着他輟學到城裏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裏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爲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爲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爲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啓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裏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終於見到了臺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裏?”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纔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爲了一句話,爲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