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案職場勵志

李嘉誠的做人處世之道

本文已影響 4.65K人 

一個只讀完初中的人,一個茶樓卑微的跑堂者,一個五金廠普通的推銷員,經過短短几年的奮鬥,竟然成爲香港商界的風雲人物,乃至風光無限的香港首富。這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但這卻是不折不扣的事實,創造這一商業神話的人便是後來被譽爲香港超人的李嘉誠。

李嘉誠的做人處世之道

關於李嘉誠,香港某報曾有如下評價:“李嘉誠發跡的經過,其實是一個典型青年奮鬥成功的礪志式故事,一個年輕小夥子,赤手空拳,憑着一股幹勁兒勤儉好學,刻苦而勞,創立出自己的事業王國”。不過,李嘉誠自己認爲,他事業有成的真正原因是“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曾不止一次對親友面授機宜:“要想在商業上取得成功,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因爲世情纔是大學問。世界上每個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那纔是最重要的。”

看來,做一名成功的商人,有一個精明的頭腦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在做人處世方面有過人之處。事實上,李嘉誠的勤勉、節儉、樸實、坦誠以及他的善待他人(包括競爭對手)爲他的事業王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別人做8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起初別無他法,只能以勤補拙”

李嘉誠13歲喪父,從此,他不得不告別心愛的學業,過早挑起家庭的重擔。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茶樓當
跑堂的。每天,他起早摸黑,侍候客人——倒茶、掃地、擦桌,忙得不可開交。儘管如此,他於每天工作間隙,還細心觀察學習別人如何做生意,如何接待主顧,如何成交。

這段艱辛的打工經歷,使他變得勤快能幹,也使他具備了察顏觀色的高超本領,所有這一切對他日後從事的推銷工作大有裨益。

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做不好推銷工作的。剛開始做推銷工作,李嘉誠因沒有經驗而屢屢碰壁。爲了做得比別人更出色,他只能“以勤補拙”。他說:“別人做8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那段時間,他每天都要背一隻裝有商品的大包,長途跋涉,挨家挨戶推銷產品。

過去,在茶樓打工時,他就善於揣摩陌生人的心理,現在做推銷,他的這一特長便有了用武之地。

一次,李嘉誠推銷鍍鋅鐵桶。他跑到中下層居民區專找老太太賣桶,因爲李嘉誠知道,老太太一般都喜歡串門聊天,如果她覺得鐵桶好,會自然而然四處宣傳,這樣,只要李嘉誠賣動一隻,就等於賣出一批。結果不出所料,他的推銷,大獲成功。事後,李嘉誠得出如下結論:“做好一名推銷員,一要勤勉,二要動腦。”

還有一次,李嘉誠推銷新型產品——塑膠灑水器,走了幾家,均無人問津。一天上班前,他來到一家批發行,等職員上班後進行
            
推銷,這時,清潔工正在打掃衛生,李嘉誠靈機一動,自告奮勇拿灑水器幫清潔工灑水。耳聽爲虛,眼見爲實。當前來上班的職員,親眼目睹了灑水器的方便與實用,他們自然很爽快地接受了李嘉誠的推銷。

正是憑着自己的勤勞、機敏以及對用戶心理的準確把握,李嘉誠做推銷的第一年就業績驕人——年終統計,他的銷售額是公司第二名的7倍。

“具有判斷力也是成功的重要條件,凡事要充分了解,詳細研究,掌握準確資料,自然能作出適當的判斷”

一個人,倘想成功,勤奮無疑是必備的素質,然而,世上勤奮者成千上萬,成功者卻寥廖無幾,箇中原因何在呢?還是讓李嘉誠爲我們指點迷津吧:“具有判斷力也是成功的重要條件,凡事要充分了解,詳細研究,掌握準確資料,自然能作出適當的判斷。”

李嘉誠打工時不斷跳槽,而他當老闆後也經常推出新的主打產品,當然,只有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纔會跳槽;只有在對市場前景作出準確判斷之後,他纔會推出產品。

李嘉誠離開茶樓後最先加盟的是一家五金廠,由於業績突出,老闆對李嘉誠極爲器重。可是,當老闆提出要給李嘉誠晉級加薪時,他卻婉言謝絕,並向老闆要求辭職。因爲,此時的李嘉誠已從塑膠業的興起中看出五金廠潛在的'危機。他
            
認爲,塑膠製品易成型、重量輕,色彩豐富,美觀適用,將會很快代替衆多木質或金屬製品。所以,他決定跳槽去一家塑膠褲帶公司謀求發展,臨別時,出於善意,他最後一次幫五金廠老闆出謀劃策,對他說:“以後,要麼轉行做前景看好的行業;要麼調整產品的種類,儘量避免與塑膠製品衝突,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在李嘉誠的提醒下,這家五金廠未雨綢繆,後來及時轉爲生產系列鎖,才免於被塑膠製品沖垮的厄運。李嘉誠敏銳的感受力、準確的判斷力,由此可見一斑。

當李嘉誠決定開辦自己的企業時,他選擇的仍是自己非常熟悉、瞭解的塑膠業。因爲,通過對大量資料詳細而認真的研究,他愈加堅持自己原先的看法:塑膠是二次大戰後的新興產品,由於它具備便於加工、經久耐用和價格低廉的優點,發展前景十分廣闊。1950年,他開辦了“長江塑膠廠”,工廠主要產品是玩具和家庭用品,如他所預期的一樣,市場對此種產品需求量極大。李嘉誠運籌帷幄,初戰告捷。

1957年,李嘉誠突然決定,塑膠廠不再生產玩具和家庭用品,改爲生產供家庭裝飾用的塑膠花。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結束12年,世界各國的經濟開始復甦,香港的轉口貿易步入一個黃金時代,李嘉誠據此推斷,隨着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
            
,人們的消費觀念也會大大改變,人們對室內裝飾、美化的需求將日益增強,所以,塑膠花受到人們的青睞幾乎是必定無疑的事。李嘉誠的料事如神,使他的商業神話得以延續。當塑膠花在各大商場剛一露面,就被顧客搶購一空,有人買花布置客廳,有人買花饋贈親友,香港一時形成塑膠花熱。

一個麻木遲鈍對市場變化不敏感,一個目光短淺對市場缺少預見力的人,是註定要坐失良機的;而只有像李嘉誠這樣能對市場的變化作出敏捷的反應,能對未來的行情作出準確的判斷,才能從容不迫把握住一次又一次稍縱即逝的商機。

那麼,李嘉誠的判斷力又從何而來呢?還是讓李嘉誠來告訴你吧:“求知是最重要的環節,不管工作多忙,我都堅持學習。白天工作再累,臨睡前,我都要斜靠牀頭翻閱經濟類雜誌,我從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識和信息,我的判斷力由此而來。”看來,判斷力不是老天賜給我們的禮物,而是刻苦讀書、不斷學習才能學到的本領。

“做生意要以誠待人,不能投機取巧。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現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麼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別人主動找我的,這些都是爲人守信的結果。”

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人們爲了所謂的成功,不惜挖空心思,甚至不擇手段
            
。對此類做法,李嘉誠頗爲反感,他說:“我絕不同意爲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如果這樣,即使僥倖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長久,正如俗語所說,‘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在李嘉誠剛開始生產塑膠花時,曾有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訂貨。爲確信李嘉誠有供貨能力,外商提出須有富裕的廠家作擔保。李嘉誠白手起家,沒有背景,他跑了幾天,磨破了嘴皮子,也沒人願意爲他作擔保,無奈之下,李嘉誠只得對外商如實相告。他的誠實感動了對方,外商對他說:“從您坦白之言中可以看出,您是一位誠實君子。誠信乃做人之道,亦是經營之本,不必用其他廠商作保了,現在我們就籤合約吧。”沒想到李嘉誠卻拒絕了對方的好意,他對外商說:“先生,能受到您如此信任,我不勝榮幸之至!可是,因爲資金有限得很,一時無法完成您這麼多的訂貨。所以,我還是很遺憾地不能與您簽約。”

李嘉誠這番實話實說使外商內心大受震動,他沒想到,在“無商不奸、無奸不商”的說法爲人們廣泛接受的今天,竟然還有這樣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誠實君子,於是,外商決定,即使冒再大的風險,他也要與這位具有罕見誠實品德的人合作一把。李嘉誠值得他破一回例,他對李嘉誠說:“您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可信賴之人。爲此,我預付
            
貨款,以便爲你擴大生產提供資金。”

與其說這是一次商業上的成功,不如說這是一次人格上的勝利。當李嘉誠的襟懷坦白令對方肅然起敬時,他在波詭雲譎的生意場上每每能吉星高照也就不難理解了。

外商的鼎力相助,使得李嘉誠既擴大了生產規模,又拓寬了銷路,李嘉誠從此成爲香港塑膠花大王。通過這件事,李嘉誠悟出了一個道理:坦誠乃生命所繫,也是生意場上必須堅持的金科玉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李嘉誠創業初期也曾有過嚴重失誤。那時,李嘉誠因資金不足無法僱傭到技術熟練的工人,迫不得已,他只好把一些只經過短暫培訓的工人當作熟練工使用,結果,產品的質量極爲粗劣,很多客戶前來退貨,要求賠償;原料商聞訊也揚言停止供應原料,銀行這時也派人來催貨款。李嘉誠的塑膠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四面楚歌、焦頭爛額的李嘉誠不得不一一拜訪銀行、原料商、客戶,負荊請罪,希求原諒。正是因爲李嘉誠一貫誠實、口碑極好,人們才寬容地接受了他的道歉,才大度地原諒了他的過錯。李嘉誠有驚無險地渡過了這次難關。

可以設想,如果李嘉誠早先沒有將誠實的種子播在他人心中,那他這一次的過失或許就斷送了他的前程。

李嘉誠曾說:“最簡單地講,人要去求生
            
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一個人最要緊的是,要有中國人的勤勞、節儉的美德。最要緊的是節省你自己,對人卻要慷慨,這是我的想法。顧信用,夠朋友,這麼多年來,差不多到今天爲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省份的中國人,跟我做夥伴的合作之後都能成爲好朋友,從來沒有爲某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我是引以爲榮的。”

沒有誠心,朋友會離你遠去;沒有誠意,客戶會對你敬而遠之。俗話說,商場如戰場,而李嘉誠正是憑自己的“誠”才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一個“誠”字,是其做人處世的宗旨,也是他事業輝煌的祕訣。

“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現在有時會談論生意,約三分之一談生意,三分之二教他們做人的道理。”

李嘉誠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位成功的父親。

與衆多溺愛孩子的家長不同的是,李嘉誠絕少把對孩子的疼愛形之於色。在孩子尚處於幼年階段,他就試着培養他們的自立精神。一次,剛學會走路的二兒子李澤楷,不小心碰上一塊石頭,他立刻嚎啕大哭,邊哭邊望着大人,希望大人能來哄他、拉他。此時,李嘉誠不僅自己不去拉孩子,也阻止其他人去安慰孩子。李嘉誠想以此讓孩子懂得:凡事都要靠自己去努力。

當兩個兒子長到八九
            
歲時,李嘉誠就要求他倆在召開董事會時必須列席旁聽。李嘉誠這樣做,是想讓兄弟倆從小就明白做生意絕非易事。他說:“帶他們到公司開會,目的不是教他們做生意,而是教他們明白做生意不是簡單的事情,要花很多心血,開很多會議,才能成事。”

兩人貪玩的孩子,會上一坐幾小時,苦不堪言。夫人疼愛孩子,便勸李嘉誠:“孩子太小,等他們長大了再跟你們學習也不晚。”李嘉誠卻對夫人說:“是的,他們年齡小還不懂事,但是我想早一點對他們進行啓蒙教育,讓他們從小就知道父輩創業的艱難,學習父輩頑強拼搏的精神,長大了才能成爲棟樑之才。如果現在放鬆了對他們的早期教育,他們成了只知道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再教育就遲了。”兩個兒子沒有像其他許多富商子弟一樣成爲遊手好閒、花天酒地、只懂揮霍不知創造的紈絝子弟,李嘉誠對他倆的近乎嚴厲的早期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個兒子在美國讀大學時,李嘉誠只支付倆人的生活費,至於零花錢則靠自己打工去掙。李嘉誠這樣做當然不是出於吝嗇,而是想讓兒子通過打工接觸並瞭解社會,學會與人相處。小兒子李澤楷就曾在高爾夫球場當過球僮。據李澤楷後來回憶說,這段做球僮的經歷,鍛鍊了他的體力,培養了他的吃苦精神,更
            
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與人打交道,特別是與上流社會打交道,李澤楷說,所有這一切使他終身受益。老大李澤鉅、老二李澤楷雙雙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正當他倆躊躇滿志、意氣風發想在父親的公司大顯身手時,李嘉誠卻對他倆說:“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見兄弟二人有點發愣,李嘉誠又對他們解釋說:“別說我只有兩個兒子,就是有20個兒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想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來我公司任職。”

兄弟倆這才理解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便遠赴加拿大,各自開始了艱難的創業時期。兩年後,大兒子李澤鉅開設的地產開發公司成了加拿大最大的地產公司,二兒子李澤楷的銀行也辦得有聲有色,這時,李嘉誠纔將他倆招至麾下。在告知兄弟倆可以來公司任職時,李嘉誠又補充了一句:“你們同別人具有平等的機會。”一句話,提醒了兄弟倆,在父親的公司裏,他倆除了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沒有任何特權可享。

溫室裏長不出大樹,院子裏跑不出駿馬。一個不經風雨、不見世面的人,即使聰明絕頂、滿腹經綸,也很難適應重合作、重交際的當今社會。所以,李嘉誠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自立意識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現在有時會談生意,約三分之一談生意,三分之二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因爲世情纔是大學問。”

在李嘉誠的言傳身教下,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兩個兒子脫穎而出,相繼成爲香港聲名顯赫的商界精英,老大李澤鉅穩重踏實、精明能幹,頗得乃父之風,已成爲李嘉誠指定的接班人;二兒子李澤楷更是銳意進取、長袖善舞,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已被港人譽爲新超人,躋身“全球50位數碼精英”,成爲一代青年的新偶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