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哲理故事

生命不能虛度——奧裏森·馬登

本文已影響 2.42W人 

生命不能虛度——奧裏森·馬登

生命不能虛度——奧裏森·馬登

“米開朗基羅真是個非同凡響的人物。”一位法國作家這樣評論道,“他雖已年逾60,已不那麼強悍,但看他在大理石上飛快地揮舞着雕刻刀,依然顯得那麼遒勁有力。他一刻鐘完成的工作量,3個壯小夥一個小時也完成不了。他真讓人佩服,碎石在他雕刻刀下飛濺,那氣勢、那勁頭會讓人以爲在他一擊之下整塊石頭都有可能粉碎。懂得雕刻的人都知道多雕刻掉哪怕是一根頭髮厚度的石片,都可能使整個雕刻工作前功盡棄,所以許多人都很擔心米開朗基羅那雄勁有力的一揮、一戳,畢竟掉下的石頭不會再重新補上。”

而米開朗基羅則對另一位非凡人物——拉斐爾讚歎不已:“他纔是最值得人類歌頌的,因爲他的靈魂最美麗,他以他的勤奮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最燦爛的輝煌。”許多人都驚歎拉斐爾何以能夠創造出如此完美的作品,拉斐爾對此的回答是:“從小時候起,我就養成了對任何事物都重視的習慣。”可惜的是,這位藝術家英年早逝,38歲就離開了這個世界。羅馬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連羅馬教皇利奧十世也爲拉斐爾的離世悲傷哭泣。拉斐爾給後人留下了287幅繪畫作品,500多張素描。其中有些作品藝術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在那些整天懶散無事、不思進取的年輕人看來這是多麼不可思議而教訓深刻啊!

達·芬奇也是個勤奮而有大成就的人,他每天在天剛矇矇亮時就起牀去工作,一直工作到天黑什麼也看不見爲止,就是在這種勤奮工作下,達·芬奇才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本斯成了名畫家並漸漸富裕之後,一位煉丹師找上了他,他要求二人合作把普通金屬變成金子。煉丹師告訴魯本斯說世上只有他一人才知道鍊金子的密訣。魯本斯對他說:“可惜,我早在20年前就已發現了這個祕密。”說着,魯本斯指着自己的畫具又說:“通過它們我很容易實現這一夢想。”

法國畫家密萊司一旦畫起畫來,就全身心投入,不被外界所幹擾。他說:“任何一個農夫,不管他有多勞苦,他都沒有我勞累。”他又說:“一個年輕人最應該乾的就是工作。天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即使是天才,如果不努力工作,也不會做出什麼大成績。我從不建議別人立志當一名藝術家,從前如此,現在、將來也如此。如果一個孩子擁有了藝術家的潛質,那麼他是不用別人去勸導、建議的,他仍然會朝此方向邁進的。但總有很多人問我是否應該培養他們的孩子成爲一名畫家,我的回答從來都是否定的。我要提醒他們的是,不管將來成爲什麼,都必須從現在、從小腳踏實地做起,不要忽視瑣碎的事情,不管它們多麼令人生厭,多麼不值得一做。還有那就是努力工作。”

《聖經》的譯者馬丁·路德是一名宗教改革家,他非常推崇一句話:“每天都要完成一些工作。”特納也非常贊同這句話。特納的老師約舒亞·雷諾德就常教導特納說:“如果想要超過別人,那就必須時時刻刻努力工作、學習,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唯艱苦工作。”工作有時確是艱苦的,但在特納看來工作不但是艱苦的,更是美好的。

如果一個人利用智慧爲人類造了福、貢獻了力量使國家受益、奉獻了愛心而使鄰里受益,那麼可以說他沒有虛度他的年華。

彼得大帝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的英明就在於他知道學習,知道努力工作。在王室其他成員還穿着考究的宮廷服裝享樂的時候,彼得大帝就已換下宮廷服裝穿上普通人的衣服去西歐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了。在英國,他屈尊進入紙廠、磨房、製表廠以及其他工廠與其他工人一樣幹活;在荷蘭,他甘願爲徒向一位造船師學習。在工作中,彼得注意向那些優秀人物學習,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

彼得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在伊斯提亞鑄鐵廠學會了冶煉金屬的技術,最後一天他鑄造了18普特的鐵,他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這些鐵上面。隨同彼得周遊的俄國貴族怎麼也沒有想到他們有朝一日會幹上這種活,但怨言歸怨言,他們最後也不得不在彼得的帶動下拿起了煤鏟、拉動了風箱。在索要報酬時,工頭穆勒付給了彼得18個金幣。彼得知道鑄一普特鐵的報酬是3個戈比,顯然他的報酬超出他的所得了。彼得對穆勒說:“把多餘的金幣拿回吧!只需給我所應得的報酬就可以啦,這足夠我買一雙新鞋啦,我實在應該換一雙鞋了。”的確,彼得腳上穿的鞋已破爛得不成樣子,幾塊後補的補丁也已磨破。現在在穆勒的伊斯提亞鑄鐵廠還珍藏着當初彼得大帝鑄造的一根鐵棒。匹茲堡的國家珍奇博物館保存着另外一根。俄國人從彼得大帝身上受到很大啓發:要想出人頭地,要想超越別人,就一定要辛勤工作,努力、努力、再努力,辛勤、辛勤、再辛勤。

如果你自我感覺不錯,自認爲一切該得到的東西都會自動到來,那你就要注意了,因爲你可能終生一事無成。如果你想挽救自己,那就要立即拋棄這種可悲的想法,而以辛勤的工作代之,你要明白,只有辛勤的勞動才最有可能使你成功,纔是最最重要的成功元素。

比徹對勤奮工作的認識比較徹底:“在我看來,知識領域中的任何一種藝術流派、任何一件作品,莫不經過創造者多年的辛勤勞作而得以揚名世界。天才離不開勤奮,離開勤奮的天才也長久不了。”

的確,翻開歷史,我們會發現,所有的有着世界影響的業績和成就無一不是勤奮的結晶,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藝術作品,皆是如此。

哥爾德斯密斯認爲一天裏能夠寫出4行詩就已經相當了不起了。《荒村》這樣一部有影響力的大作品就花費了哥爾德斯密斯多年時間[]。哥爾德斯密斯認爲:“如果一個人養成了持之以恆的寫作習慣,那麼那些零星寫作的作者是無法領略到這個人的思維的縝密程度以及寫作時的熟練程度,永遠都不能,哪怕那些人有着這個人10倍的天賦。”

朗費羅把偉大的詩歌作品比作浮出水面的橋樑,把詩人平時的學習與研究比作沉沒在水中的橋基。他說:“橋樑固然重要,但橋基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爲看不見它,而忽略它的重要性。”

如有可能可看一下那些偉大作品的“初稿”,定會受到啓發,無論是《獨立宣言》,還是朗費羅的《生命之歌》,亦或其他作品,沒有哪一部作品是一下成稿的,都是經過了多次修改和潤色的。拜倫的《成吉思汗》前後寫了100多遍,只因爲拜倫要求精益求精。

古代雅典的雄辯家狄摩西尼爲了寫成《斥腓力》用了大量的時間,耗了大量精力;柏拉圖對《論共和國》的要求更嚴謹,光開頭第一句話就用了9種不同的寫法;蒲柏花掉整整一天的時間只爲了寫好兩行詩;夏洛蒂·勃朗特用一個小時琢磨一個適當的詞語;格雷寫一個短篇需要用一個月時間;吉本寫《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第一章就寫了3遍,而完成這部大塊頭作品則用了25年。

安東尼·特羅洛普認爲一個人說要等到心情好時或是靈感來臨時再工作起來也不遲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不經過努力就成功的事真的很不錯。”一次大律師羅費斯·喬特的一位朋友對他說。“這有什麼可感嘆的。”大律師迴應道,“那樣做就猶如把希臘字母撒落地上,撿起來就成了偉大的史詩《伊利亞特》般不可信。”

坐等着好事光臨與希望月光變成銀子一樣都屬無稽之談。夢想自然法則會隨你所願那更是癡人說夢話。這些想法是那些不願努力工作的人的水中月、霧中花,也是那些目光短淺者的海市蜃樓。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告訴世人:“不要以爲是我的天賦成就了我的成功,實際上,是努力工作成就了我。”

丹尼爾·韋伯斯特在他70歲生日之際談起了他的成功:“要說我能有今天這番成績,完全來自於我的努力,在我能夠工作時日起,我沒有一天不在努力工作。”

“我最大的樂趣是在工作中找到的。”已年近90歲的格萊斯頓這樣說,“勤奮工作是一種好的習慣,它能使你獲益匪淺。很多很多年輕人把休息看作工作的結束,但在我看來改變工作方式纔是最好的休息方式。假如說你長時間看書眼睛已疲勞,腦子昏沉,那就不妨到空氣清新的外面走走,活動一下身體,這樣疲勞就會被你驅跑。實際上,自然的努力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即便在我們睡覺時,心臟仍在工作。自然的努力一旦真的停止,人也就不可能還存在。無論工作、學習,還是生活,我都儘量順應自然,這樣我擁有了良好的睡眠、飽滿的精神狀態,消化也非常良好,這一切皆來自於我的辛勤工作。”

“我認識愛迪生那年他剛好14歲,”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真是個勤奮的人,他不允許自己虛度每一天。他往往讀書到深夜,他對那些情節曲折的小說和扣人心絃的西部故事表現出了厭煩,他喜歡的是機械、化學以及電學方面的書籍。他不但理論上精通它們,而且也掌握了這些實用技術。對於他來說,工作是最重要的,讀書只能是忙裏偷閒,而睡覺是不得不幹的事,可以說,大量的工作加上少量的睡眠構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愛迪生本人的看法則更有啓迪性:“我興趣最濃的時候是在發明之前,而發明成功之後,我興趣頓失。另外,我發明絕不是爲了求得金錢的回報,對別人也許是這樣,但對我則絕非如此。我最感快樂的時候是在小時候,那時我十分貧窮,只能撿些破舊的設備和簡單的器械進行我的實驗,那時我真的感到幸福快樂。現在,我想要的一切實驗設備都已擁有,而且是最好的,我可以繼續我小時候的夢想,延續我的快樂,現在我的快樂依然來自工作的過程,而絕非經濟上的回報。”

我們得承認有些東西蘊含着永恆的智慧,無論風和日麗,還是雪雨交加,亦或是我們神情不爽、身體不適,我們都得去我們應該去的地方,幹早已給我們準備好的我們應該做的工作。而只有我們勞作了8到10小時,休息纔會顯得格外甜美。孩子們必須於9點去上課,而且絕對不能分心去想別的事;無論何種情況賬本都要記得清晰明瞭,準確無誤;無論哪個庫倉,都要求貨物和賬本記載完全一致;無論何時,都應該以和藹可親的態度面對孩子和鄰里。不需再一一列舉,道理都是一個,那就是,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也無論你何時起步,你都必須辛勤肯幹,不要說工作簡單乏味,也不要說不富挑戰,正因爲你承受這些,你纔有可能建立起成功的各種品質,諸如,一心一意、堅韌不拔、面對誘惑不爲所動、嚴於律己等等,正是這些品質奠定了你今後的成功。可偏偏有些人鄙視勞作,這些人多是目光短淺、見識淺薄的狂傲之人。在我看來,最讓人瞧不起的倒是那些自以爲是的青年人,我斷定他們絕不會在有人的街道上肩扛東西而過。

翻開歷史畫卷,我們會發現,在羅馬最強盛時,羅馬國王是經常勞作于田間的。但是在連一般的工匠和田間辛勤勞作的農夫都變成奴隸後,羅馬帝國卻衰落了。當時最開明的西塞羅這樣寫道:“手藝人的工作是不值得一提的,文明的工作不可能在這裏產生。”亞里士多德也持同樣的觀點:“技術工人乾的活是非常卑微的,根本不值得稱頌,他們只是社會不發達的產物,註定是爲人服務。”

雖然這些“知名人士”鄙視辛勤工作以及辛勤勞作的人,但歷史是公正的,歷史的巨輪很輕易地把這些有着短見的國家碾得粉碎。

泰勒總統卸任後不久,就被他的政敵選舉負責弗吉尼亞村的公路。泰勒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份工作,他並沒有感到自己受到了污辱。負責一條公路雖然職責不大,但泰勒總統依然恪盡職守。泰勒總統的政敵們把這看作是對他們人格的污衊和輕視,他們一致要求泰勒辭職。

泰勒接受這份工作時沒說什麼,可這時他卻說:“我爲什麼要辭職,雖然我不拒絕任何工作,但我也不無故辭職。”

以勤奮工作而聞名的還有惠靈頓公爵,他從不允許自己懶散,對於今天應該完成的事從不拖到明天去完成,他更不會把時間花費在無聊和享受上,他只知道學習、工作;工作、學習。

艾利巴羅夫勳爵想在律師界求得發展,但他的處境卻對他極爲不利,他沒有選擇退卻,而是知難而上。超強的工作壓力使他喘不過氣來,他咬牙挺住,爲了激勵自己,他把一個激人奮發的座右銘貼在自己隨時可以看見的地方,這個座右銘是:要麼讀書,要麼捱餓。

德國人喜歡把“如果不用,我就會生鏽”的字眼鑄刻在鑰匙上,旨在警醒自己,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深刻的教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